王志峰
运城,古称“河东”,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博物馆和运城盐湖,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情况。近年来,山西省运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培元、证史、化人、传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以实际行动为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运城力量。
聚焦培元,就是要加强保护管理,把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守护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坚持保护为主不动摇,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坚持保护第一。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出台《运城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方案》《运城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实施方案》等,组建运城市考古研究所,成立山西省运城盐湖保护利用研究院,让文化之“根”受到呵护、文化之“脉”得以延续。坚持规划为先。把文物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严格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将考古前置明确提前到土地收储入库前,把完成考古作为建设用地项目规划审批的前置条件,确保每块项目用地开工前,地上地下文物都能实现应保尽保。坚持数字赋能。综合运用激光扫描、三维建模、AI交互等新技术,搭建运城市文物考古信息大数据库,实施运城博物馆馆藏文物、万荣后土庙、夏县司马光墓等数字化保护项目,推动数字保护技术深度运用到文物考古田野调查、勘探发掘、数据整理、研究分析全过程,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例如,芮城县永乐宫元代壁画《朝元图》由于雨水侵蚀、病虫侵害而破损严重,通过AI修复,运用数字技术还原壁画的精美原貌,让文物以更加丰富的形态活起来。
聚焦证史,就是要深化考古研究,进一步延伸历史轴线、丰富历史内涵、增强历史信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我们聚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充分发挥运城考古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推进主动性考古发掘与研究。
传承发扬“西阴遗产”。运城夏县西阴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连续3年举办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聚焦夏时期考古研究新动向,全面推动夏文化探索和研究,努力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挖掘好、阐释好、展示好。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等机构深度合作,扎实推进考古中国、文明探源等重大项目。推动“夏文化研究”“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等重点课题取得重要成果。加大重点遗址考古工作力度,深化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为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考古证据。持续擦亮中华文明精神标识。243万年前的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发掘出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夏县师村遗址发掘出距今约6000年的石雕蚕蛹,为研究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考古工作者手铲上的一点点黄土,到陈列在博物馆中的一件件珍贵文物,我们高度重视、持续做好考古工作,扎实推进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
聚焦化人,就是要推进活化利用,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群众心灵、凝聚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坚持修一处、成一处,用一处、活一处,将低级别文物活化利用融入“千万工程”、和美乡村建设实践,坚持文物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活化利用展示同步推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例如,万荣县万泉村统筹推进万泉文庙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泉高等小学礼堂的联片保护工作,精心打造传统文化研学基地,使之成为体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坚持“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优化各级、各类博物馆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展陈水平,运城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西阴考古博物馆、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项目加快推进。通过开展“云游博物馆”线上直播、“运城礼物”非遗市集、“河东文物我来说”讲解大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景区”活动等方式,把“文物殿堂”变成“大众课堂”,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坚持传统文化现代表达,通过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创作推出《忠义千秋》等舞台剧和《宋韵·南风歌》等沉浸式实景演出,以现代艺术形式展示运城历史文化、讲述运城历史故事。
聚焦传声,就是要促进交流互鉴,让河东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身份证”。我们坚持开放包容,以“文化+”多维传播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地向世界展示运城形象。
拓展文化交流。深入参与“春节文化走出去”等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组织开展“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外媒记者行走运城”、海外华文媒体采风行、外国人说(看)运城等交流活动,生动展现运城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依托“关公故里”文化资源优势,举办关公文化旅游节,面向全球共建关公文化交流基地,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关公文化交流。加强精准传播。成立运城国际传播中心,用好关公、盐湖、古建筑等热门历史文化IP,依托国际传播中心官方网站、“Go Yuncheng”外宣账号等,构建起移动传播、视频传播、社交传播互为补充,中央媒体、地方媒体、海外网络大V、城市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传播渠道协同发力的对外传播格局,向世界讲好运城故事,推动河东文化由“走出去”到“走进去”。
(作者系中共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赵瑞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