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代主题、社会需求、青年成长,山东理工大学构建“134+X”实践育人新模式,每年组织动员4万余名师生组建1500余支团队走进社会大课堂,精心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学校连续5年获“全国暑期实践大学TOP10”,连续8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连续4年获“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组织单位。
坚持立德树人总目标,强化实践育人新引领。一是聚焦坚定理想信念,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研学,引导学生感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辉煌成绩及历史经验。二是聚焦服务“国之大者”,组织师生广泛开展国情考察、社会观察等实践活动,开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经济改革等课题调研,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引导大学生勇担国家社会发展使命。三是聚焦学思践悟,通过微团课、“青马工程”学员宣讲等形式,引导团员和青年紧密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真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在实践思辨过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有50余支团队在“镜头中的三下乡”“千校千项”等评比中获奖,30余名学生获评国家级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奖项。
围绕“三条主线”,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品牌。一是创新“思政课”专项实践模式。围绕“德育铸魂”“智育润心”“体育强身”“美育塑心”“劳育益行”五大专项行动,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二是拓宽“专业+实践”融合路径。大力开展与学校专业教学实践紧密相关、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可转化落地的实践项目,依托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探索出一条地方理工类院校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实践育人成果的新路径。三是探索“社会实践+挑战杯”项目联动。以“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竞赛为导向,以成果产出为落脚点,成立“挑战杯”项目孵化专项,通过组建梯度团队、匹配师资力量、提供经费保障,对在社会实践中孵化出的优质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培育,构建“社会实践+挑战杯”的深度融合模式。
抓好“四个维度”,构建个性化多样化实践体系。一是抓好机制完善,立好“柱子”。成立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从实践理念、宣传筹划、立项答辩等7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政策制度的构建。健全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实践资金,联合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投入近20万元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团队予以表彰奖励。二是抓好精准服务,搭好“台子”。加强校地企合作力度,构建“学生+高校+地方+企业”四主体协同实践育人模式,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产业研发、学生成长等相结合,引导学生瞄准企业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作出真贡献。三是抓好组织管理,装好“里子”。构建“供需对接—宣传发动—项目实施—评价总结—品牌凝练”的全链条工作体系,从持续优化实践管理路径。突出实践成果价值应用,把社会实践工作纳入校内外评选表彰的考评体系。四是抓好宣传推广,系好“扣子”。借助创意短视频、图文报道、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打造宣传阵地。
数智化(X)赋能社会实践,增强社会实践育人成效。坚持以数智化赋能社会实践育人作为推动团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平台搭建、管理规范、服务优化、育人协同等方面探索数字赋能模式。构建“社会出题、学生选题、双向互动”的精准实践模式,实现多方合作和良性循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本报记者董鲁皖龙通讯员侯春宏邱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