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校园党建 >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校园党建 >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力量“扮靓”亚冬会
发表时间:2025-02-1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冰天雪地,热气腾腾。第九届亚冬会让“尔滨”在这个冬天持续火爆。无论是场馆内外,还是比赛现场,在这些硬核助力亚冬会的科技元素里,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了一项项给力的科研成果,留下了一个个骄傲的名字,科技力量尤为闪亮。

助力场馆“旧貌换新颜”

简约办会是本届亚冬会的重要办会原则。哈工大专家团队让改造后的场馆“旧貌换新颜”,功能设施齐全,成为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的环形开(闭)幕式主场馆,“高大上”的效果得以凸显。

土木工程学院范峰教授、曹正罡教授团队承担了场馆大跨度屋盖结构演出吊挂荷载可行性分析任务。通过精细化的测量、分析、验算、评估、综合评判等,最终确保了在开幕式演出荷载需求下128米跨度摇摆支承预应力张弦桁架体系安全可靠。“我们不只着眼当下,还运用数字孪生与非线性分析技术,深挖结构安全隐患,为场馆未来的顺利运营提供保障。”范峰说。

始建于2002年的主场馆,如何避免出现屋面结露、渗漏、滴水现象,保障开闭幕式场馆建筑的安全性?建筑与设计学院陆诗亮教授带领12位哈工大及业界专家学者组成专班,成员利用春节期间组织施工队伍,不分昼夜施工,顺利完工并经受住了天气变化的考验,为亚冬会开闭幕式的顺利举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何保障场馆内空气安全和气味清新?建筑与设计学院建筑热能工程系沈朝教授及王芳副教授科研团队承接了室内装修污染物及气味预评估工作。团队运用先进的空气质量预评估技术,为施工单位材料选购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数据参考,通过材料污染物释放特性检测和分析手段多维度构建源头防控路径。同时在环境学院马军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协同纳米高活性光催化污染物治理技术,形成从源头遏制到末端净化治理的双保险管控路径。

科技打造未来感

新技术、新装备、新体验……一系列“黑科技”,成了亚冬会的亮眼名片。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本届亚冬会开幕式的分会场。受限于季节气候条件,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景观的建造工期只有15天到20天,从松花江采出的不规则“毛冰”,单块重量就有500-800公斤,如何把它们高效地切割成符合使用标准的“冰砌块”,成为一大挑战。

冰景要用好冰建,怎样把冰砌块切得又快又标准?在冰雪大世界的梦幻冰雪馆有一个零下20摄氏度的实验室,2024年5月,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任秉银教授研究团队在这里上演了“冰与铁”的较量,成功研发出一款“黑科技”——智能自动化标准冰砌块生产装备(简称“型冰机”)。

“这款设备和以往人工切割冰砌块不同,应用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与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测量技术,能够自动感知判别冰块姿态,再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标准冰砌块智能生产。”任秉银说。传统切冰就像用菜刀雕玉,全凭老师傅的技术。而这台“大家伙”,能确保切出的每一块冰尺寸精准,大大提升了冰砌块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切割的安全风险。

冰雕美不美,灯光表现尤为重要。在聚集了大量冰雕的冰雪大世界内,景区内温度比景区外还要低5-10℃,寒冬中灯光如何才能“稳定输出”?航天学院张海峰教授团队研发的冰雪景观灯光驱动智能控制系统、人机互动灯光控制系统等,耐极寒、能互动,实现基于5G网络的无线远程调控,让游客和灯光“玩”互动成为现实。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硬核“黑科技”不仅为亚冬会增光添彩,也为“尔滨”的冰雪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复合材料成为高端体育器材主要的发展方向,航天学院赫晓东院士团队采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基础,结合高弹纤维科技、钛合金新技术等,突破了国产冰雪运动器材品牌在工艺和原材料方面的关键难题。采用航空高弹复合芯材,结合航空机翼技术,让器材在性能和寿命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技术衍生产品成功应用到亚冬会,这是中国产品第一次进入国际赛事核心雪具。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谭忆秋教授、徐慧宁教授团队基于AI多目标优化选址,在绥满高速哈尔滨-亚布力段布设了传感器,集成先进的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搭建了冰雪环境下高速公路AI数字化管控平台,有效地指导交通管理,减少因冰雪天气造成的交通拥堵和事故。团队研发的抗冰防滑沥青路面技术应用于亚雪公路亚布力至滑雪场路段,实现冬季路面无雪无冰,有力保障了亚冬会期间道路交通运营安全。

科技助力冰雪文化繁荣,创新推动冰雪经济发展。此次亚冬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多领域科技成果的应用为赛事举办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也为冰雪运动的科技化发展增添助力,不仅提升了亚冬会赛事的安全性、观赏性,也展现了科技与冰雪运动的完美融合,为亚冬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曹曦)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