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校园党建 >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校园党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头雁”领航注入强劲动力
发表时间:2025-02-1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今年苹果价格持续走高,趁这会大棚空着,抓紧种上苹果,以后冬天也能有新鲜苹果上市,肯定能大赚一笔。”面对今年西蓝花价格的颓势,宁夏贺兰县立岗镇西蓝花种植大户、“头雁”马金宝动了转行的心思,四处打听、订购苹果苗,想在年前抢种。

然而,1月2日“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邹志荣和经管学院教授牛荣的到来,给他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

“蔬菜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早熟,但苹果的生长规律完全是根据品种来区分早熟晚熟的,不可能通过调高温度催熟。”邹志荣说。

“苹果苗马上就要买回来了,幸亏两位导师今天来我这儿,才能及时止损!”马金宝后怕地说。

4天时间里,两位教授奔赴宁夏贺兰县14个农业产业基地。在大棚里,他们仔细查看作物的生长态势;在生产车间,认真研究产品工艺,针对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给出精准“药方”。

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作为培训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年均培训1600余名“头雁”,覆盖全国8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春节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头雁”导师们都将走进田间地头,对“头雁”工作站学员进行回访,为学员们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送去知识与技术。

在陕西西安长安区,8年前回乡创业的高涛创新开展稻田水产套养,重现了“十里蛤蟆滩”的风光。2022年入选“头雁”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持下,他又带动周边村民利用闲置宅基地开办民宿,发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业务,实现年收入400余万元。如今,他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农民不缺热情和干劲,缺的是技术和对市场的敏感。作为‘头雁’导师,能够用现代农业产业知识和经营理念在农民的事业中出一份力,帮助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既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担当。也是农业院校广大师生献身三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身力量的一条有效路径。”长期奔走在田间地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头雁”导师郭亚军对三农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陕西铜川,王益区“头雁”范亚侠表示,她作为铜川市王益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秦绣创作基地负责人,计划在第三阶段返校学习时,带上她的秦绣成品和半成品,在班级交流环节进行展示和现场操作,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秦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蚌蚌建议:积极申请乡村工匠名师、省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扩大影响,使秦绣技艺得到传承与发扬。

“平时培训多是上课,重在讲技术和知识,讲市场发展,对学员的项目只停留在他们的讲述上,实际走进他们的养殖基地、走进田间地头,才能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邓丰产说,“头雁”项目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平台,可以更深入了解一线实际问题。

2025年1—3月,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园艺学院等9个学院的43位各领域的专家教授,将走到安徽、青海等7个省71个区、县,回访589个农户,深入基层一线,持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专家们对能当场解答的问题绝不拖延,对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由教授们详细记录,并留存学员联系方式,带回学校帮助对接解答。

乡村正焕发着新的活力。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着力探索高校服务乡村之路,以“头雁”带动雁阵,凭借深厚的农业学科底蕴,聚焦农业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领域,开展科技帮扶、人才培训,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扎根乡土、多元融合的乡村振兴服务之路。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头雁”们的创业模式精彩纷呈。有的办起农业服务平台,如宁夏植安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何慧娟,以“农资+基地+技术服务”的模式,为现代农业添动力;有的联农带农,像马福仓的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着周边农户种了2万多亩高原冷凉蔬菜;还有开展技术创新的,如研发“富硒”番茄、开发八宝茶等。

回访中,宁夏“头雁”班班长马俊蛟满怀憧憬:“大伙学习技术和管理的热情很高,咱得抱团,把‘头雁’项目打造成响当当的品牌,让咱们的产业振兴振翅高飞!”(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杨远远 吴磊)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