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初开始,驻宿县、徐州的日伪军集结兵力,不断向淮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进犯。新四军第4师等部奋起反击,至4月16日连续打退日伪军多次进犯。然而,盘踞在宿县西南的伪军第15师5000余人不甘心失败,仍继续向津浦路以西,宿县至凤台公路以东,淮河以北,浍河以南地区“蚕食”,企图截断新四军涡北与淮南、津浦路东地区的联系,成为第4师开辟宿县、蒙城、怀远地区的一大障碍。因此,第4师决心于5月下旬发起宿南战役。
战役发起前,第4师为创造战机,将第11旅自龙山集北撤。就在日伪军麻痹大意之际,北撤部队之第11旅31团于5月21日星夜,突然转兵南下,向驻守任集的伪军第15师特务3团发起进攻。
根据战斗部署,第31团1连担任主攻,负责摧毁敌炮楼、火力点,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22日3时许,1连成功摧毁外围两座炮楼,歼灭敌人一部。在进攻主炮楼时,我军因缺乏重武器,抵近爆破均告失败。伪团长带领伪军龟缩在这座3层楼高的坚固炮楼里,倚仗机枪扫射拖延时间,等待援兵到来。
此时,敌援军枪声渐近,若再不迅速拿下这座炮楼,将影响整个战斗计划。关键时刻,司号员王连生主动请缨,携带20余枚手榴弹,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悄悄迂回至炮楼侧翼。之后,他利用长梯攀至炮楼楼顶,掀开炮楼顶盖上的席子,向3楼投掷3枚手榴弹,将敌人逼退下楼。王连生乘机进入3楼,继续向楼下投弹,迫使残敌退至底层。在王连生手榴弹的威胁和政治喊话下,惊慌失措的伪团长率残部缴械投降。战至7时,我军全歼伪军1个团,俘伪团长以下100余人。
此战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实现了4个“空间转换”:从平面围攻转为立体打击,从外部强攻转为内部瓦解,从火力对抗转为心理压制,从器械破坏转为结构利用。王连生选择无防护措施的顶部突入,采用“自上而下逐层清剿”的战术手段,创造性使用垂直爆破的方法,利用建筑结构弱点作为突破口,为缺乏重武器的我军部队提供了攻城作战范本。
这一仗后不久,新四军第4师11旅在龙山集召开英模大会,授予王连生“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一连出了个勇敢机智的小号手”的赞誉,在新四军第4师不胫而走。(马忠达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