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特点
中央苏区是指1929年至1934年朱德和毛泽东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因其采用“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亦称为中央苏区。1927年11月,毛泽东就提出,革命队伍不能光打仗,一定要做好宣传群众的工作。为了有效推进革命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组织开展文艺宣传活动、扫盲识字运动、群众体育活动等公共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为革命队伍的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坚持服务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原则。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就意识到文化是用来教育改造群众使其投入革命斗争的重要工具。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所作的《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务》讲话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中央苏区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有三个根本目的:首先,动员群众参加红军。1933年3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机关党总支书记的邓颖超发出“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而斗争”号召,指出:“经过戏剧表演、化装演讲、活报唱歌来解释当红军是每个工农群众的任务……使他们在活泼兴奋的动员中,能够忘记他的家庭和一切,集中到阶级仇恨与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热情上,能如潮水般活跃勇敢继续不断的(地)投身当红军,出发上前线去!”其次,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中央苏区存在大量文盲,不利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苏区政府通过扫盲运动,减少农村文盲数量,同时结合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农民了解生产、生活、军事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最后,增强群众身体素质。在旧中国,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为了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使根据地人民能在体格上适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央苏区围绕“体育军事化”这一方针,指导军民进行体育活动。
第二,建立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组织机构。中央苏区公共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得益于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组织结构。上到中央、下到村落,都设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指导根据地的公共文化活动。在文艺宣传方面,1929年11月2日,中共闽西特委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应组织新剧团。同年12月13日,共青团闽西特委要求,每乡要设一俱乐部,每区要组织一新剧团。除此之外,1930年以后,各级苏维埃政府和红军中团以上单位均组建起经常性宣传队,农村也成立有基层文艺小组。在扫盲运动方面,1933年11月,中央文化建设大会通过的消灭文盲决议案提出,扫盲以乡为基本组织,从乡到中央,均组织消灭文盲协会。1934年3月,中央苏区制定的消灭文盲协会新章程规定,消灭文盲协会以村协会为基本组织,从村、乡、区、县、省直至中央均成立消灭文盲协会,作为领导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的机构。在体育运动方面,1929年12月,红四军以大队为单位建立俱乐部,开展踢足球、武术等体育活动。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要求各区乡应当尽可能地组建俱乐部,俱乐部下设体育委员会,指导群众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运动发展,1933年6月3日,在中央苏区第一次运动会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正式成立。此后,各地陆续报名成立分会。
第三,组成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人员队伍。负责中央苏区公共文化活动的人员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政府统一指派,经过系统的训练,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人员;另一种是由基层组织自行招募的人员。以文艺宣传为例,中央苏区专业从事文艺演出的人员大多来自戏剧学校及县以上的新剧团。1930年8月1日,中央苏区第一个红军剧团——红军学校新剧团在龙岩宣布成立。同年9月28日,第一个县级戏剧组织——龙岩县革命剧社成立。1933年4月,蓝衫剧团学校开学,次年1月改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先后为中央苏区培养了一千多名学生,是各级工农剧社和苏维埃剧团的骨干。中央苏区的业余宣传队伍由基层自己选拔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组建而成。比如区、镇的新剧团由爱好文艺的工农群众组成,部队里有从普通士兵中选拔出的宣传兵组成的演讲队以及文字宣传队,各乡村有民间艺人组成的演奏队和各类演出队,学校有学生组成的戏剧演出队。再看扫盲运动,一部分专业的扫盲教员由政府统一培训而成。1931年9月,徐特立在兴国创办扫盲干部训练班,为中央苏区培养出九十名扫盲骨干,还有一部分由列宁小学和列宁师范学校的教师及其培养的学生担任。对于业余扫盲教员的选拔则没有太多要求,达者为师,以民教民。工作人员教工作人员,战斗员教战斗员,群众教群众,老公教老婆。只要识字,无论什么身份都可以担任教员。
第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央苏区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内容与具体的革命斗争以及根据地的建设任务息息相关。文艺宣传活动包括歌舞宣传与戏剧宣传两种形式,表演节目多取材于真人真事。1928年8月,红军取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之后,群众创作歌谣《黄洋界》歌唱胜利,还编演了剧目《毛泽东空城计》在祝捷大会上演出。扫盲运动采取夜校、半日学校、业余补习班、识字班、识字组等多种形式,有条件时用识字牌进行学习,字画结合,以看图识字的方法教导群众;没条件时就以地面为纸、树枝为笔,进行识字教导。体育运动形式也十分丰富,各红军部队与地方武装开展翻杆子、打球、跳木马等训练活动;少先队、赤卫军每周也会抽时间进行跳高、越障碍、投弹等体育活动。中央苏区还时常组织体育竞赛,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从1932年3月成立到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举办过二十多次体育竞赛活动。
综上,中央苏区公共文化活动的指导原则、组织机构、人员组成、活动形式无不体现着时代色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央苏区公共文化活动给苏区群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盛宴,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它极大地丰富了苏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苏区人民的文化素养,增强了苏区人民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中央苏区公共文化活动还完成了政治动员工作,加强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中央苏区的群众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实践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经验指导。
(作者:韩李炎 朱高林,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扬州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