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对外传播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
谢煜桐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党的思想理论上的成熟、领导集体上政治上的成熟,党的各项事业日渐蓬勃发展。党的对外传播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披荆斩棘、奋勇开拓,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为党领导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作出历史性贡献。
这一时期,确立了党的对外传播工作鲜明的思想主题和工作主线
华北事变后,面对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的步步紧逼,我们党逐步克服了“左”倾关门主义,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目前政治形势已经起了一个基本上的变化”“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充分论证了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的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瓦窑堡会议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表明党已经克服“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制定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在政治上克服“左”倾关门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民族解放战争中去,客观上解除了党的对外传播的思想禁锢,因此,长征甫一结束,党中央落脚陕北不久,党的对外传播新局面就出现了。从中央红军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期党的对外传播工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推动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后一阶段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条件下党的抗日主张与抗日行动为主线,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的主题,延安时期党的对外传播具有明确的思想主题和工作主线。
这一时期,提出了党的对外传播工作崭新的工作思路和战略布局
随着党的对外传播工作思想主题的明确,党中央主动作为,精心部署,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党的对外传播战略布局,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故事,扩大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1937年底,随着上海失守、南京沦陷,抗战处于严重困难关头。12月25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各界发表《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宣言》,指出为争取全世界主持正义的人民和国家对中华民族抗战的同情援助,保障继续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要扩大国际宣传和增加国际援助。这就提出了对外传播的现实课题。此后,党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外传播基础建设工作。主要有:
中共南方局开展的对外传播活动。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导下,国际新闻社在长沙开始向香港和海外华文报刊提供宣传抗战的稿件。1939年4月,南方局成立对外宣传小组(后改名外事组),开展对外宣传。1941年9月,周恩来指示抽调中共中央南方局罗清、蒋金涛编译出版英文小册子,内容主要是选译《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对局势的讲话,解放区建设情况和外国朋友写的解放区见闻等,出版后向外国记者、外国使馆和各国友好人士散发,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中国团结抗战,努力扩大和发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党利用《新华日报》平台开展的对外传播工作。《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党把它打造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使共产党的声音从根据地传播到国统区,并走向世界。
党利用外文广播开展的对外传播。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日语广播节目,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广播正式开播,面向海外听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解放区的新闻。
党通过创办外文刊物进行的对外传播。1941年3月,《中国通讯》第一期在延安出版,分别用英、法、俄3种文字撰写,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外文宣传刊物。1943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创办英文刊物《晋察冀杂志》,向海外报道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情况。这些外宣刊物,对于唤起国际社会和爱国侨胞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普遍同情和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从国统区到解放区,从报纸、刊物到广播,党形成了对外传播全方位的工作格局。
这一时期,进行了党的对外传播工作一系列创新突破和重大举措
这些创新突破和重大举措广泛地宣传了我们党的政策主张,扩大了党的国际影响力。这一时期党对外传播的成功实践,造就了党的对外传播事业的一段辉煌历史,也为党的对外传播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领袖带头开展对外传播工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让世界了解党和红军,宣传伟大长征,毛泽东号召红军指战员人人动手写长征经历,并具体要求“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同时强调,“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戎马倥偬中,毛泽东仍然没有忘了存史的责任与要义。此时,董必武、李富春、张云逸等人也积极响应号召,动笔写作,征集的稿件定名为《两万五千里》,这些原始稿本后来也为斯诺写作《红星照耀中国》提供了重要帮助。1936年7月13日,埃德加·斯诺到达红色中国的临时首都保安。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当天步行至斯诺住处看望。此后毛泽东多次与斯诺彻夜长谈,阐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等重大问题,并破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成长经历。
在共产国际和联合国制宪会议开展对外传播。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我们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抗战期间,党重视利用共产国际这个国际平台对外传播党的抗日主张与革命实践。1938年4月14日,任弼时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向主席团递交书面报告大纲,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政策。6月1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作出《关于中共代表报告的决议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7月,苏联《真理报》刊登毛泽东、朱德的合影照片,并刊发《英勇的人民》等报道,介绍中国人民的抗战事迹。
联合国制宪会议的召开是抗战时期的一个重大国际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平台。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中共代表参加会议。参会期间,通过出席记者招待会、公开演讲、参加座谈会等方式,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接待中外记者和美军观察组的采访和考察。抗战时期,党直接掌握的新闻资源十分有限,再加上国民党当局极力进行新闻封锁,给党的主张的对外传播造成很大困难。在这种局面下,对于中外记者(特别是外国记者)以及盟国人士的接待,有助于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帮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十分重要。1937年3月1日,毛泽东会见美国作家、记者史沫特莱,回答了她对中日战争与西安事变提出的一些问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问题。这个谈话以《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为题,发表在同年3月16日至4月3日的《新中华报》。1944年6月9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到达延安,毛泽东多次会见参观团并接受采访,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国共合作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民主中国的政策主张。1944年7月至8月,由18人组成的美军观察组分两批抵达延安。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多次与观察组成员会谈。8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经毛泽东重新改写的社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美军观察组通过参访,加深了对根据地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在给国内的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目前的战争中取得的军事成就和这些成就赖以取得的政治基础——共产党人赢得的人民群众支持,这一事实现在已为众所周知”,建议美国政府和领导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共产党视为在中国持续存在的和重要的、有影响的力量”。上述由党的领袖毛泽东亲自领导的一系列的重大国际接待活动,是党的对外传播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和港澳培训中心主任]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