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率领红七军转战粤北的历程
广东韶关是一片光荣的红色热土。党在韶关领导和开展的革命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1年,邓小平率领红七军千里转战,在韶关的乳源、乐昌、仁化等县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组织武装、开展土地革命,有力推动了粤北的革命斗争,为壮大红军、发展和巩固中央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邓小平与红七军的建立
1929年8月底,受中共中央派遣,邓小平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前往广西,到俞作柏部开展统战工作,领导中共广西党组织的全面工作。邓小平到达广西后,对俞作柏、李明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1929年11月初,党中央批准广西成立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邓小平任书记。按照中央的部署,1929年12月11日,百色升起了武装起义的红旗,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正式诞生。邓小平任红七军前委书记(后兼任政委),张云逸任红七军军长,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举行,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俞作豫任军长,李明瑞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不久,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邓小平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红八军被迫退出龙州,转战至右江后,编入红七军。1930年11月,邓小平率领红七军从河池出发,开始千里转战。
血战梅花
经过近两个月艰苦作战,红七军“伤亡、减员三分之一,广大指战员对中共中央关于攻打桂林、柳州的指示产生了怀疑”。为此,1931年初,邓小平等红七军前委作出了“出连州、粤北江,至粤湘赣边界与江西红军取得联络”的行动方针。1931年1月17日,邓小平率领红七军大部队抵达粤北连山境内。1月23日,当红七军从南门进攻连州内城时,守城敌军纵火使得南门外街巷一带成了火海。邓小平当机立断,立即指挥红七军救火,连州城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得以幸免于难。
1931年2月1日,邓小平率领红七军从湖南宜章迳口村进抵广东乳源的梅花圩(今属乐昌)。梅花“虽然是一个小圩镇,但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处于湘南和粤北交界的地方,是乐昌、乳源、连县、宜章、临武等县的中心点”。1928年初,朱德、陈毅进军湘南时经过此地。湘南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也常在这里活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于是,以邓小平为首的红七军前委决定在梅花创造当地的苏维埃政权,发动土地革命斗争并补充红军。
不料,1931年2月2日凌晨,广东国民党反动派邓辉团即从连宜方向扑来。面对这一情况,红七军前委分析后决定迎击敌人。命令下达后,红七军将指挥部设在梅花圩西北角的莲花祠,严阵以待来犯之敌。
1931年2月3日,国民党军首先向红七军阵地发起攻击。红七军奋起还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交战中,湖南的唐伯寅团和陈龙团也从坪石方向追来,至此,敌人共有三个团,兵力大大超过了红七军。在这紧要关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赶到前线指挥战斗。红七军与敌军展开了殊死的肉搏战,营长章健率五十五团一营,营长李显率五十八团二营,分别从左右两侧奔杀而来,很快把敌人打垮。章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右翼阵地,邓小平亲自到五十八团指挥战斗,李明瑞命李显向敌左侧反击,终于把敌人压下去,但李显不幸负伤。不多时,敌人再次发起集团冲锋,营长李谦率五十八团一营先后打退了敌人七次冲锋。当敌人发起第八次冲锋时,李谦亲率一个排又把敌人压了下去,并乘胜追击逃敌。突然,一发冷枪把李谦打倒了,李谦负伤被抬回阵地不久就牺牲了。
战至傍晚,敌军暂停进攻,红七军果断撤离。梅花地区有一百二十多名青壮年农民参加了战斗。当红七军撤出最后一个阵地大岭下王家后,农军队长杨高林把一面红旗插在阵地上,掩护红军主力撤退。
梅花战斗共毙伤敌一千人左右,红七军也伤亡约七百人,其中干部伤亡约占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二。邓小平念念不忘红七军在梅花的战斗历程,后来回忆说:“此次作战的损失为向来未有,重要的干部如李谦(龙光)、章健等皆死……全军干部损伤过半,真令人痛哭。”
战斗结束后,红七军撤退到中共湘粤边工委所在地大坪杨家寨。邓小平等红七军前委召开会议,认为梅花战斗失利,在粤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已难以实现,决定根据中共中央之前的指示,速出乐昌,退出北江地区,前往中央苏区。
强渡武江
为了尽快甩掉尾追之敌,邓小平带领红七军顾不得休整,迎着漫天的雪花,踏着泥泞不堪的道路,立即向武江边急速前进。
经过两昼夜的急行,1931年2月5日,部队到达武江边的长来、杨溪渡口之间。部队“本宜拂晓过河,因为刚刚撤出战斗,人困马乏,未能实现。到上午十时,前卫团才到达河边,军部在两小时后才到”。
武江宽近百米,水深不能徒涉,挡住了部队的去路。弯弯曲曲的河岸上,只有两只小船孤零零地搁在浅滩。这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渡河工具。邓小平在高坡上观察了一阵,便走下来和张云逸等研究渡河方案。不久,他们决定由邓小平和李明瑞带领五十五团先从杨溪渡河,张云逸率领五十八团和军直属队在长来殿后,一旦发生敌情,可以前后掩护。
渡河开始了。两只小船,一次装载人数有限,而往返时间需要十几分钟,速度十分缓慢。下午三时多,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的五十五团渡过河去,控制了对面滩头阵地。两个小时后,五十八团的大部分也渡过了河,只剩下张云逸带领的一个特务连、两个步兵连和卫生连、休养连、供给处等,共五六百人未能过河。
这时,国民党军从韶关乘汽车到达武江边,与已渡河的五十五团展开了激战。邓小平指挥两个连在观音山紧紧地咬住敌人。然而,敌人封锁了江心,渡江更困难了,若拖长了渡江时间,全军将陷入敌人包围,后果不堪设想。于是,邓小平当机立断,要渡船返回通知张云逸:停止渡河,相机前进。
另一只小船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力抢渡。当载满五十八团最后一批战士驶到河心时,对岸敌人重机枪扫来,小船转了一个弯,被挡了回来。这时,乐昌警卫队和韶关来援的敌人源源到达,分三路向红七军渡了河的部队合击。邓小平立即率领渡过河的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的大部分共一千多人向仁化方向急速转移。而尚未过河的五十八团和军直属队的几百人,则由张云逸带领从乐昌黄圃进入湘南,另辟道路前往中央苏区。至此,红七军被迫兵分两路。
转战仁化
为摆脱追兵,邓小平带领部队向东乡楼下方向转移,随后由山路经仁化沙湾、上中坌、下中坌到石塘村郊外临时休整。其后,红七军战士绕过董塘圩,经赤石径、四十八旗,进入城口的塘村、厚坑、上恩村,渡锦江。是时,国民党仁化当局惊悉红七军向仁化进军,急忙调动地方反动武装,实行围堵追击。仁化县县长何炯璋率领县警队、特务队、后备队一百多人枪,追至恩村,尾随隔着锦江向红七军射击。面对敌人的尾追,红七军一边应战,一边转移,经水东、寒婆坳、土洞、张屋、上奢、响塘、牛皮洞进入长江乡。当红七军到沙溪时,前来堵截的长江乡反动民团数十人枪,见红军队伍浩大,心惊胆战,弃枪逃匿,红军顺利到达长江圩。1931年2月7日黄昏,红七军进入长江圩后,在高岗庙设指挥部,指战员在高岗庙四周的街道、村庄宿营。宿营时,按照邓小平的指示,红七军派出人员向附近群众购买粮食等,同时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政策与任务。当群众见到这支衣着破烂但纪律严明的红军队伍时,非常热情,帮助红军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有的送开水,有的送青菜,有的送米,有的让出大厅给红军住宿,有的主动反映情况。2月8日,邓小平率领红七军在高岗庙整队开拔,经冷饭坑,入江西内良,其后沿粤湘赣边的崇山峻岭前进。
汇入中央红军
1931年2月11日,邓小平率领红七军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的大部分到达江西崇义县。2月14日,进占崇义县城。邓小平将工作安排妥当后,奉命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不久,李明瑞、许卓等带领红七军撤出崇义,经上犹县向遂川大汾等地北上。3月进至永新县。4月,与张云逸率领的另一路部队于永新县天河镇会合,红七军重新合二为一,参加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7月,红七军主力两千多人渡过赣江进驻良口,不久到达兴国,在于都桥头与红一方面军三军团胜利会师。此后,红七军划归红三军团指挥,投入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斗。
红七军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缔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红七军离开广西右江长征,英勇地冲破敌人包围封锁,打败了敌人的前堵后追,在十个月中转战四省区,行程七千里。为赞扬红七军英勇斗争精神,在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红七军被授予“转战千里”锦旗。
(作者:邓培雄 黄乐 刘溶 邵文,分别系中共广东省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党史科科长、党史科副科长、四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