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熟和壮大的关键时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历史阶段。探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铸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重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创新
话语体系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是理论传播的载体,也是理论传播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需要用中国的语言、民族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来诠释和传播。
我们党非常重视报刊媒体宣传工作的群众路线,重视来自人民大众改造社会实践的创新创造,重视吸纳社会实践中鲜活、具体的群众语言来报道新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延安时期,我们党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根据地的生动表现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当时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呈现朝气蓬勃的局面。新思想以崭新的语言来体现,人民群众的语言经过革命运动的洗礼,经过党的报刊媒体运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宣传话语语境。在根据地的革命运动中,我们党运用具有崭新中国风格的党报党刊宣传话语表达,架起了理论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和运用。
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广度
科学思想理论的广泛传播,离不开有效的传播路径。1941年,《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中指出,“宣传鼓动是思想意识方面的活动,举凡一切理论、主张、教育、文化、文艺等均属于宣传鼓动活动的范围”。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路径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态势,包括大批干部学校传播、报刊杂志广播传播,以及贴近人民群众传统的宣传画、木刻版画、秧歌剧、戏曲传播等。
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革命理论传播矩阵。在传播实践中,革命根据地的不同传播方式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如干部学校、报刊杂志是当时党员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新秧歌、年画、春联、戏剧是面向掌握文化知识较少、理论素养欠缺的普通群众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广播是克服地域封锁,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实践向国统区听众传播的有效路径。
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拓展有效推动了当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大众化普及,实现了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促成了同心同德的党内团结、血肉联系的党群关系,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实现全民族政治动员,争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效度
分众化传播是将传播者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差异,向不同受众群体提供分类化、差异化的信息传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对象既是一个泛指群体,更是一个具体群体,只有明确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象的不同群体身份,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分众化的传播策略。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对象众多,有工人群体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党员,有工人队伍的同盟军农民群体等,不同的传播对象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以及政治觉悟存在差异,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取得实际效果,就要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
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取得显著成效。在当时环境下,革命根据地的党员干部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党的理论宣传教育需要结合这个实际展开。针对党员干部群体,中国共产党创办干部学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在职干部教育,系统化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培养了一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员干部。针对农民群体,中国共产党以乡村社会教育、民间文艺活动为切入点,开展扫盲运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文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认识和跟随党参与抗战救国的革命意识。针对知识分子群体,中国共产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等相关学习,通过大生产运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使知识分子开始真正为工农群众服务,为党的革命事业服务。
党的报刊媒体通过通讯员机制等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与基层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当时,我们党报刊媒体的宣传紧密围绕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用具体、鲜活的群众话语,贯彻政策,反映基层发展动态,使广大根据地革命群众能够很好地理解党的政策,形成统一意志。报刊的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于革命发展的实践需要,形塑了高强度的舆论氛围,调动了革命生产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大发展。
回顾延安时期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验可以发现,立足实践的话语创新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成效的基础;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传播机制,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成效的必备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并为之不懈奋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效能的思想保证。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为了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奋进磅礴力量,主流媒体应坚持“两个结合”,立足实践,创新传播话语体系与传播策略,主动运用网络媒介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众化传播,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播效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史研究与资料库建设”(23&ZD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席海莎,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