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学史明理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学史明理 >

延安十三年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基因

发表时间:2024-12-27 来源:北京日报

叙述是史学的基本功能,重视历史叙述是中共党史研究的优良传统。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体系是由历史的时间、地点、主题、人物、事件、过程、走向、意义等基本要素编织而成的表述系统。以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轴线,建构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富有时代性、鲜活度、解释力的历史叙事体系,是反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中国共产党通史撰述体例的重要表达方式。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1935年到1948年,是中共中央以延安为驻地,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十三年,史称“延安十三年”或“延安时期”。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起步时期,是建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体系的重要一环。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从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理论创新、文化创造、道路开辟等层面,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因和精神图谱,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起步而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关键时期。建构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可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提供历史知识论支撑。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共产党之治

大党之治是关于政党治理的历史过程、理论探索、实践活动的规律性认识,展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领导核心、中国新型政党治理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之治的历史基因与文化血脉所在。在党的领导方面,初步构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形成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确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稳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在党的建设方面,“思想建党”理念成熟定型,提出党的建设总目标,确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战略地位,形成延安整风的全党学习教育和推进自我革命的鲜活经验,初步构建起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各项建设的基本布局。中国共产党经过延安十三年的革命性锻造,成为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成熟、担当领导中国现代化重任的强大政党,初步形成政党治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基本经验,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构建新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体系。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治

大国之治是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展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延安十三年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如此广大的空间里进行十余年的局部执政和政权建设,“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我们的一切工作在这里先行实验”。中国共产党以党的领导为政权建设的本根,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彻“三三制”建政原则,实行普选制和竞选制,建立党外人士座谈会制度和乡“一揽子”会议制度,力行新民主主义法制,发扬包括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在内的广泛充分的人民民主和人民监督,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的雏形,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全面执政、长期执政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方面的宝贵经验,构成中国之治的母体胚胎。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理

中国之理是关于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展现中国共产党构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推进理论创造的独特优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延安十三年是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关键时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革命理论的新阶段。一方面,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命题,表明从“学习英美”到“以俄为师”,再到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高度自觉,为国家现代化提供理论创新的新方向。另一方面,扎根中国具体实际,吸收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于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这十三年中,毛泽东思想最终形成并走向成熟,确立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层面提供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思想构成中国之理的基石,奠定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基础,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提供理论先导。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学

中国之学是关于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性认识,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文化主体性以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延安十三年是中国之学的奠基起步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领导权,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创办包括干部、知识青年、民众在内的新型教育体系,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兴起“走向延安”的时代热潮。延安成为抗战时期的一大学术研究中心,闻名国内外的人才圣地、文化圣地和精神圣地,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各领域涌现出一批学术成果。“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党在延安十三年探索构建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是中国之学的历史源头,为中国革命实践提供具体学理指导,也为当代中国之学指明根本原则、搭建主要框架、确立基本方法,初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构建、如何构建、构建什么样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时代课题。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路

中国之路是关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展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党在延安十三年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构成中国之路的历史本源,不仅是走向革命成功、通往新中国之路,也为开辟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从世界现代化的道路来看,中国革命的“延安道路”不仅被实践证明是党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正确选择,而且也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进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独立探索本国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经验。经由延安十三年历史铸就的中国道路,展现出多元化的现代化历史和多样化的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持自身独立性迈向现代化、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了新选择。

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提供知识论意义上的新剧本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建构,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提供了知识论意义上的新剧本。

首先,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源,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因和精神图谱。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是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延安十三年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剖析延安十三年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因与精神图谱,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生成逻辑,从知识论角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

其次,它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注脚,为解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打开一扇窗户,提供典型案例。在延安十三年中,中国共产党加强政党治理、探索治国理政、创新中国之理、建构中国之学、开辟中国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深入揭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制度实践的变革与成就,可为科学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课题提供历史经验的支撑。

再者,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知识创新,可以助力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厘清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肌理,积累新知识、发现新史实、创立新学说,有助于学界破除“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相互对立的逻辑偏见,将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融入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之中,推动中共党史研究走向“民族复兴范式”的革新,从知识论角度支撑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作者:耿化敏 郭蕊,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站编辑:赵明月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