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时代先锋 > 先锋模范 >
党建网 > 时代先锋 > 先锋模范 >
“钢铁绣娘”李云飞:焊枪作“针”绣出“中国工艺”
发表时间:2025-04-27 来源:科技日报

“我也不知道怎么来形容焊花,要不我操作一遍,你们看一看。”4月26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只见身着防火工装的李云飞蹲在内腔体30厘米高的构件腔槽前,焊枪在S690超强钢板上划出银弧,弧光与机械上蓝光交织闪烁。

这就是李云飞对焊花的“介绍”,从缝纫女工到焊接大师,从传统工艺到智能制造,她用15年光阴在钢铁上“绣”出了中国工匠的时代答卷,她也被大家称为“钢构最美焊花”。

 

布尺换焊枪点燃灿烂花火

2008年,20岁的李云飞在缝纫厂望着父亲焊接时飞溅的焊花,突然觉得手中的绸缎轻得像一片云。

父辈都在从事焊接工作,她第一次择业却选择了缝纫。直到某天深夜,她在台灯下翻出父亲压箱底的焊工证书,泛黄照片上的弧光突然“照亮”了她的眼睛。

24岁时,李云飞决定放下针线,拿起焊枪。

第一课“焊接时袖子不能撸起来”,让她领教了这个行当的严苛——厚重的牛皮防护服下,车间里40摄氏度高温与焊花飞溅,汗水浸透工服,每天结出盐霜。

为快速掌握这项技能,李云飞把缝纫时的精细劲儿用在焊接上:别人练百次,她就焊万条直线;防护镜被焊渣糊住,就用钢丝球擦出火星子继续练;下班后借着天窗月光,用粉笔在地上画满焊接轨迹。

“焊工的手不是手,是铁打的钳子。”她把父亲的话刻进骨髓,更耐心啃下理论硬骨头,《高级电焊工工艺学》《钢结构制造工艺学》等书籍陪伴她度过无数个深夜。

2013年加入中建钢构武汉厂后,李云飞成为500多名焊工中仅有的10名女将之一。2014年武汉中心项目,面对70毫米厚Q390钢材焊接难题,她抱着40斤重的焊丝,在2.4米高钢管爬上爬下,连续15小时完成焊接,构件的11道焊缝顺利通过探伤检测。同事打趣她“比男工还猛”,她却笑言“只是把缝纫的‘细’搬到了钢铁上”。

 

机器做标准人工绣细节

从武汉天河机场到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从国家重大工程到中亚峰会主会场,李云飞参与的30多个国内外重点项目,都刻着“中国工艺”的印记。

“焊接不能只靠蛮力,更要靠脑子。”李云飞的工位上,始终摆着两套工具:一套是陪伴10年的旧焊枪,一套是智能焊接机器人操作手柄。

2019年“海峡两岸暨香港职工焊接技能竞赛”中,她以“单面焊双面成型”的精湛技艺斩获铜牌,裁判的探伤仪显示,焊缝波纹平滑如缎,让对手感慨“你们在绣艺术品”。

而在2022年马来西亚KLCC项目中,面对其中最大焊接板厚达200毫米超厚S690钢板焊接这一行业世界性难题,她和团队在构件腔槽里熬了14个通宵,焊废的试板堆成2米高的小山,最终摸索出“超高强钢、超厚板巨型复杂节点焊接工艺”,探伤合格率达99.6%。韩国专家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教科书级中国精度。”

作为“李云飞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她努力推动传统工艺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改造埋弧焊设备加装导向轮,让直线焊枪能走曲线,破解深圳会展中心弯扭构件焊接难题;研发“冷丝复合埋弧焊技术”,效率提升30%、年节约成本72万元;搭建H型钢智能示范生产线,工效提升15%,助力公司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在她的带动下,车间里“智能焊工”操控机器人完成标准化焊接,而她则专注于复杂曲面的手工精修,形成“机器做标准、人工绣细节”的黄金搭档。

“一个人强不算强,一群人强才是中国制造的底气。”李云飞把传承当作使命。90后焊工陈博仰焊不稳,她让其躺在焊架下用镜子练角度;徒弟杨军参加全国数字化技能大赛,捧着全国第四的奖杯站在领奖台红着眼圈说:“师父教我的不是怎么焊接,是怎么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弧光闪烁中,李云飞的防护镜又被熏黄。这位从农家走出来的“钢铁绣娘”,在钢铁丛林里绣出了中国制造从“跟跑”到“领跑”的轨迹。正如她所说:“每簇焊花都是梦想的火星,当它们连成一片,就能照亮智造中国的未来。”(实习生邹文慧科技日报记者吴纯新通讯员徐腾)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