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余亮
江苏省靖江市政协副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
庞余亮出生在江苏兴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等到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乡村学校,他又是最小的老师。
在一次访谈中庞余亮谈道:“‘小’是我的生命常态,‘小’也让我看世界的眼光不一样。”
“小”先生
在庞余亮看来,“小”自有好处。
乡村学校的黑板前没有台阶,为了看到教室后排,庞余亮一边讲课一边在教室里来回转,孩子们就如同向日葵般转向他的方向,可爱的小脸弥补了庞余亮没有“跳出农门”的心理落差。
也因为“小”,寂静生长的庞余亮有了更多仰望世界的时间。他看到跳大绳的女生、挤暖和的孩子、扛冬瓜的家长,看到“串门”的晚饭花、夜晚醒着的合欢花、少年指尖的青草汁,也看到月亮的笑声、黑板上的游动光斑……这些都汇聚成“爱与美的纸上课堂和操场”,化作“贤善”和“性灵”的《小先生》,在鲁迅文学奖中和评委们相遇。
2022年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庞余亮创作的《小先生》获评散文杂文奖。同年11月20日,“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举行,庞余亮在获奖感言中说:“感谢鲁迅文学奖找到了我,更要感谢我们面前这个伟大的时代和火热的生活。”
《小先生》之后,庞余亮相继创作《小虫子》《小糊涂》,形成“小先生三部曲”。观照童年与成长,庞余亮还创作了儿童文学作品《小不点的大象课》《神童左右左》《躲过九十九次暗杀的蚂蚁小朵》《看我七十三变》等。
“伟大的时代和火热的生活”持续滋养着庞余亮。乡村教师、鲁奖作家,这两种身份又神奇地注入在庞余亮的履职中。他成为在靖江市政协“书香政协悦读马洲”履职品牌的重要文化引领者。
在靖江,“一票难求”的故事成为美谈。靖江市政协连续20多年举办名人名家讲座,在庞余亮的邀请下,一批专业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来靖做客讲座。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施战军讲解《西游记》,著名评论家、作家、书法家王干畅谈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前世今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亚中漫谈《水浒传》,让市民争相聆听。由于需要票务预约,不少市民叹息“一票难求”。
不过,大家总有机会聆听庞余亮的分享,“书香政协悦读马洲”读书分享会、“政协委员进校园”主题活动、“书香靖江”读书节……总有机会遇见他、看见他、聆听他,感受“小先生”广袤的精神世界。
靖江市政协委员崔宇峰珍藏着许多庞余亮的“珍贵瞬间”。作为一名影视工作者,崔宇峰打造了靖江本土阅读栏目《最美荐书人》,其中一期节目邀请庞余亮作书籍推荐。
“当时因为工作压力,我非常焦虑,但是在拍摄庞余亮讲述《边城》时,我注意到,所有人包括场务都在安静聆听。”崔宇峰说。他还记得庞余亮在拍摄现场和他说的一句话——当你觉得烦躁、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不如放一放,去看一本书。
现在,崔宇峰带领他的团队定期阅读、分享感悟,而且从不错过庞余亮的每一场阅读分享会。原本偏爱诗歌、散文的他对靖江本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依托国光口琴的红色故事,他导演了微电影《追光》,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大使命
文化效应源源不断,庞余亮积极引导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踊跃参加读书、荐书、讲书、评书等活动,在当地引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
这几天,靖江市政协委员张人鉴正计划举办新一期的丽园小雅集。此前的活动中,丽园小雅集举办过书法、茶艺交流,也邀请了本土民谣歌手、相声演员现场演出,将书法、相声、音乐等多种活动形式融合到一起,让大家展开沉浸式文化之旅。“加入靖江市政协的大家庭后,感受到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因此萌生了举办雅集的想法。”张人鉴介绍,政协委员们出谋划策,共同打造了充满温度的文化图景。
“书香政协”影响力日渐扩大,成为靖江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取得了丰硕成果。庞余亮带领靖江市政协相关同志和文史工作者深入挖掘靖江文史资源和地方文化底蕴,出版《靖江老先生(口述史)》《图说靖江》《伟大的渡江——在靖江》等浓缩地方文化精华的书籍,为建设学习型社会贡献了“政协力量”。
2022年起,靖江市政协以“靖江老底子”为主题,开展《靖江老味道》《靖江老字号》《靖江老岸考》编纂工作,庞余亮又开始了新的奔波。2023年首发的《靖江老味道》饱受欢迎,在外乡的靖江游子间广泛流传。今年1月起,近万本《靖江老字号》在企业、学校、异地商会等焕发了“新青春”。庞余亮的个人“小我”正汇聚蓬勃的力量,以文史经纬织起靖江的叙事长卷。
据统计,靖江2500余人次政协委员通过“协商议事月”、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等,在256个村(社区)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千余场次,以委员视角讲述“读书故事”“履职心得”已成为靖江市政协的新热潮。
庞余亮欣喜地看到,靖江“书香政协”与“全民阅读”连成一脉、相互赋能,书香家庭、书香学校、书香企业、书香机关等层出不穷,靖江也获得了江苏省第四批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称号。
而近10年内,靖江市共有政协委员200多人次参与文史编纂。“身体力行、善于组织、严谨把关、发现人才。”参与文史工作的委员们这样评价庞余亮。
“‘文化政协’的基因并非浇灌,而是形成汩汩地下水,滋润委员成为合格的文化政协人。”庞余亮说,经过“文化政协”涵养的政协委员,不仅带有了“文化政协”的基因,而且传播发扬政协的文化,形成社会效应。(通讯员吴媛盛晨鹏人民政协报记者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