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时代先锋 > 先锋模范 >
党建网 > 时代先锋 > 先锋模范 >
当好搬迁群众的“娘家人”“贴心人”——记甘肃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
发表时间:2024-12-0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舟曲县地质灾害频发多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2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关心下,舟曲县启动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将全县17个乡镇154个村组6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跨地区搬迁到兰州新区。为做好移民搬迁安置服务工作,舟曲县委在兰州新区移民安置点设立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以下简称临时党支部)。为了让远离故土的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在异乡感觉像家乡一样温馨、安居乐业,临时党支部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战场上”,当起了搬迁群众的“娘家人”,勇挑重担、不辱使命、诠释忠诚,用真心真情服务群众,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重任。自舟曲县避险搬迁工作启动到结束,临时党支部在兰州新区移民安置点搬迁安置群众3107户12361人(其中少数民族780户3385人),紧盯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务工收入突破3.4亿元大关,鼓励创业门店300多户,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7364件,解决问题17305件,向上级部门反馈64件,协调处理矛盾纠纷379件,四年时间累计为困难群众争取人居环境改善资金200余万元,物资约300万元,搬迁群众满意率达到97%以上,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恪守一心为民的初心,保障搬迁群众安心

为缓解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思乡情结和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受,每一批群众搬迁入住兰州新区前,舟曲县地质灾害搬迁临时党支部总是通宵加班核实搬迁户数、人口数、运送货车数量、到达兰州新区时间等各项数据信息,确定运送车辆引导路线、停靠位置,确保搬迁群众和物资同步到达。每批搬迁群众到达前,招募青年志愿者为群众运送爱心晚餐,使搬迁群众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和关怀。

2021年10月19日,兰州新区移民安置点迎来了第六批避险搬迁群众,也迎来了严重的强降温天气,瑟瑟寒风加上连绵大雨给移民安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积极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突发事件,临时党支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及志愿者积极为搬迁群众卸载物资,提前将装运群众财产物资的卡车引导到对应房屋的路口;卸载完毕送到家中后,不顾浑身已被大雨淋湿,又马不停蹄地为搬迁群众运送晚餐。

2021年冬,在疫情防控焦灼期间,临时党支部为保障搬迁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全面开展水、电安全隐患及壁挂炉安装点火排查,党支部工作人员逐户深入群众家中实地查看取暖设施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注重对安置点的留守老人、智障人员、留守儿童等老弱群体的住房和设施的安全检查,使搬迁群众安心生活。

永葆一叶知秋的关心,保障搬迁群众舒心

临时党支部将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放在重中之重,多方与兰州新区企业对接协调,积极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就业,就业人数达5526人,实现创收34000万元,组织60岁以上老人实现就业600余人,创收600万元;鼓励引导群众创业386家。针对大部分搬迁群众文化程度低、劳务技能弱的问题,临时党支部协调邀请用人单位和相关人力资源公司开展家政服务、牛肉拉面、电焊、电器维修等13个行业劳务技能培训76场次,劳务技能培训覆盖率达62.3%,培训持证4600余人,持证上岗率达到72.5%。2023年1月,临时党支部成立了劳务联盟,解决了企业拖欠群众工资问题,群众的务工收入得到了保障,务工群众通过劳务联盟找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工作。劳务联盟成立后,为群众协调解决拖欠工资问题24起,讨回工资600万元,解决就业2000余人。

针对50岁以上、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务工就业存在困难的藏族群众,临时党支部工作人员一方面通过劳务技能培训提高群众务工技能,另一方面采取藏汉群众搭配务工方式,能听懂藏语的和听不懂藏语的群众搭配进行“结队”式务工,这样藏族群众既掌握了劳务技能,在交流中又逐渐学会或听懂了汉语,搬迁的藏族群众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用尽一丝不苟的细心,换取搬迁群众诚心

临时党支部通过工作群、入户宣传、推送宣传短视频、政策解读、致搬迁群众的一封信等方式,对搬迁群众进行政策宣讲和思想教育,引导群众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反家暴、反诈骗、反邪教、禁盗、禁毒、禁赌、禁酗酒、安全生产,杜绝“等、靠、要”。引导群众改变观念,以实际行动践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建立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邻里关系,让搬迁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各种政策法律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策知晓率。

搬迁群众刘建军原来村里只有该户一户人家搬迁到兰州新区移民安置点,其祖母去世后,全家为无墓地事宜手足无措,正当全家人不知所措时,临时党支部知道此事后,组织党员群众帮助刘建军为祖母出殡安葬。事后,刘建军写信感谢临时党支部,称赞临时党支部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

2021年搬迁户刘红明原为舟曲县果耶镇真庄磨村人,家庭人口5人,其父刘长寿一直生病由刘红明照顾,女儿刘紫卫于2020年9月考入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金融学专业,每学年学费14900元,学杂费每学期600元,每月生活费1000元,同时为减轻家庭负担,刘紫卫申请了8000元生源地学生贷款;其子刘乾伟同年考入兰州信息科技学院,每学年学费14900元,学杂费每学期600元,每月生活费1000元,刘乾伟同样申请了12000元生源地学生贷款,每年贷学费。家里全靠刘红明一个人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供两个孩子读书。这两年,两个孩子同时上大学花光了所有积蓄,为了减轻母亲负担,两个孩子利用周末发传单做校园兼职,但由于父亲刘长寿今年重病需要人来照顾,刘红明不能外出务工,使得这个原本就十分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2022年秋季,家里实在无经济能力供两个孩子继续上学,两个孩子面临着辍学的困境。临时党支部在入户时,掌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立即发出为刘红明家庭捐款倡议,奉献爱心,倡议发出后,共收到爱心助学募捐资金28000元,解决了刘红明一家的困难。当临时党支部将善款送到刘红明家里时,刘红明感动地擦拭眼角的泪水,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临时党支部鼓励刘红明重拾信心,好好生活,并叮嘱如有困难第一时间找临时党支部。

坚守一如既往的耐心,赢得搬迁群众真心

始终把协调好、服务好搬迁工作和搬迁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经常登门倾听民情民意、串门嘘寒问暖、敲门破解难题、敞门秉公办事的“四门”工作法开展搬迁安置服务工作,时时处处把搬迁群众的困难放在第一时间解决,无论逢年过节、刮风下雨始终24小时坚守在搬迁群众身边,只要群众需要,他们随叫随到,对于群众咨询事情从不过夜。

王忠辉等32户群众装修房屋被骗,临时党支部找到兰州市某装修公司代理人,通过协调努力,与装修公司交涉,挽回了群众经济损失220万元。

2023年大年初一,搬迁群众听到临时党支部工作人员大年三十晚上在办公室吃泡面,心里特别难受,于是用临时党支部发给自家的面和清油做了油饼并写了一封信,一起送到了临时党支部办公室,信中说到,自己搬迁到兰州新区新康村,受到临时党支部的关心帮助,生活比以前更好了,并表示以后要努力过好日子,做一个感恩的人,当临时党支部工作人员打开装着信和油饼的袋子时,眼里满含感动的泪水。

“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81岁的搬迁老人王全秀眼含热泪用颤动的手紧紧握着临时党支部那有布的手说道。王全秀跟她40岁憨厚老实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主要来源靠政府补贴,搬迁到兰州新区后,儿子因腿部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偶尔打零工微薄的工资根本不能保证日常开支。时至寒冬,临时党支部工作人员在入户时发现王全秀家里没有过冬的厚被子,于是专程为老人送来过冬的厚被子。临走时老人依依不舍地说:“谢谢你们来看望我们,有你们在,这个冬天再冷我们也不怕。​”

怀揣一以贯之的用心,促使搬迁群众暖心

临时党支部的所有职工都有一个或几个特殊的“亲戚”。这些“亲戚”都是搬迁群众中的弱势群体或困难家庭,生活十分艰难。例如尚来生,今年62岁,智力残疾二级,家里还有一个一级智障67岁的姐姐,一个86岁的母亲,生活很困难,政府为他们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但是因为身体原因保障金打到账户后他自己也没有能力取出消费,加之移民点附近也没有信用社或银行,临时党支部工作人员就定期到他家里把银行卡取上,到银行取上钱送到他家里;例如刘社各,家中共4口人,他本人64岁,一个一级智力残疾的兄弟,一个13岁的孤儿侄子在新康学校7年级就读,还有一个87岁年老多病的母亲;例如韩平爱,家里5口人,本人常年慢性病没有劳动能力,跟弟弟弟媳一起生活,弟弟智力障碍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弟媳一级智力障碍,没有基本生活能力,还有两个侄子,一个2岁,一个5岁,韩平爱在家照顾孩子和弟媳,全年收入仅有弟弟微薄的收入维持;例如杨茂成,家里只有他1人,因为智力障碍,人民币都不能完全认识,只会简单的体力劳动,干完活后都不知道找谁领取工钱,每次都是临时党支部的工作人员多方打听务工单位,帮助其索回务工报酬……这样的家庭和群体在搬迁安置点有很多,临时党支部通过详细摸底排查,将这些特殊的家庭通过“结亲式”帮扶进行分工,定期或不定期到“亲戚”家走访,看望他们并掌握了解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消耗情况,帮助置办生活必需品,帮助就医,关心解决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搬迁群众中还有这样一类群体,那就是孤寡老人。为解决这类搬迁群众的生活难题,帮助渡过生活难关,让搬迁群众能在兰州新区过上幸福的日子,临时党支部将无人照料的3位老人安置到兰州新区舟曲社会福利院养老,解决了老人的养老问题。先后向省慈善总会等机构申请争取物资500多万元发到群众手中,并邀请天津市慈善总会和甘肃省慈善总会领导多次到兰州新区开展社会救助,看望帮扶困难家庭。2023年12月,争取200多件过冬衣物送到150户80岁以上老人家里,在寒冬里送去了温暖,情暖了老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临时党支部成立三年了,三年时间在人生的长河里是一瞬,然而他们却始终默默地坚守在服务搬迁群众第一线。三年来,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群众安置新家,解决困难,把搬迁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作为责任和使命。他们是儿子、丈夫、父亲,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始终把安置服务避险搬迁群众放在第一位,他们眼里看到的是搬迁群众的一举一动,心里牵挂的是搬迁群众的安危冷暖,时时放心不下搬迁群众,事事放心不下搬迁群众,在他们的心里,搬迁群众就像远嫁他乡的“闺女”,搬迁群众是他们永远的牵挂,而他们也被搬迁群众亲切地称为“娘家人”,他们的举动好似冬日暖阳温暖着搬迁群众,他们的帮助犹如绵绵细雨,滋润着搬迁群众的心田。有他们在,群众觉得踏实;有他们在,群众觉得安心。(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