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铁力三级组织带动发展生态经济 稻虾共养 一田多收
铁力市位于三大水系源头、寒地黑土优势产业带,境内水质佳、光照充足、土地肥沃,为生产优质水稻提供了天然的保障。近些年来,铁力市在水稻优势产业种植的基础上,探索发展“稻虾共养”的生态经济,通过县乡村三级组织引领带动,地域相近党组织抱团联动,党员致富带头人创新驱动,让铁力大米和寒地小龙虾闯出了更广阔的市场,助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农户增收致富。目前,铁力寒地小龙虾放养面积达6000亩,水稻平均综合亩产值增加1000元。
三级组织共谋共商
走进铁力市寒地小龙虾繁育中心,一座座石墨烯自发热大棚集中连片,给村民带来致富新希望。“这里是全省单体最大的寒地小龙虾繁育基地,这不是一村之力能办到的,而是靠乡镇‘大党委’的牵头、各部门的协同配合。”项佳新介绍。
铁力市充分挖掘本地农业生态潜能,以寒地小龙虾特色种养等富民产业作为重要“引擎”,走出特色种养的新路子。市委牵头,发挥乡镇“大党委”平台作用,由组织、宣传、财政、农业等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乡镇兼职委员,推动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共谋、事务共商、资源共享”,联动配合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全过程支持;采取联办主题党日、签约实践基地、合作实验项目、共办教学活动等方式,对接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农科院等种养殖专家100余人次,为寒地小龙虾种养提供远程技术服务、结对帮联指导等120余次。
为拓宽销路,全市乡村干部、第一书记齐上阵,为寒地小龙虾“引流”。在铁力市举办的寒地小龙虾开放品鉴日、“炽热一夏”音乐市集、农业博览会暨抗联大集等活动上,开设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的农产品展销摊位,吸引线上线下100万人次参与、曝光量5000万次,把“流量”转变为“土特产”销售的“增量”。
抱团发展规模种养
“我们一直想养殖小龙虾,但是没有好的虾苗,养殖规模上也上不去,多亏乡镇党委给我们搭平台,和佳新合作社签了300亩的混养合约,预计明年收入能翻番。”双丰镇建国村建国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徐井祥说。
铁力市共有水稻75.7万亩,其中有机水稻为1.362万亩,适合寒地小龙虾养殖。但以往各村镇发展规划不统一,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难以统筹共用,寒地小龙虾养殖分散、标准不统一、打不开市场,一直成为农户头疼的事。为了形成寒地小龙虾规模化养殖,提高产品竞争力,铁力市打破村、乡镇之间的行政划分,以小龙虾繁育基地为中心,探索“联合党委+合作社+农户”模式,临近的3个乡镇12个村党组织成立联合党委,引导区域内合作社通过分红式、股权式、契约式等多种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固、高效合作关系,实现14个合作社和80多个农户的水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养,带动1300余户村民增收。
铁力市还探索村社联建,近期,年丰乡靠山村党支部与铁力镇宏伟社区党委成立的“巧姐织女坊”对接合作,开发手工编织的“龙虾玩偶伴手礼”周边新产品,带动了20余户社区居民增收。
党员提能力促发展
近日,在佳新合作社,来自深圳和郑州的游客签署了“一亩虾稻田”云种植协议,认领成功后,就可以通过慢直播的方式,全天候实时观看“自家”田里的小龙虾和水稻生长情况,对各个重要生长节点进行“云看护”,这种直观又新奇的“种养”体验,让他们十分期待。
为了提升铁力大米和寒地小龙虾的品牌价值,铁力市推动品种选育、养殖生产、品牌建设、物流销售、农文旅融合等全链条建设,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打出“政策牌”“感情牌”“服务牌”,制定创业扶持、典型宣传等一系列回引政策,吸引支持20余名90后党员返乡创业,为乡村带回“一亩虾稻田”“虾屎香大米”“虾稻田研学”“虾稻田迷宫”“龙虾玩偶伴手礼”等全新的发展思路。为开拓年轻党员视野、提升带富能力,铁力市以龙虾养殖技术、直播电商销售能力、创意产业设计等为重点,每年组织300余名乡村党员干部进行专业培训,组织省内实地考察,到湖南、贵州等地培训120余人次。乡村党组织根据养殖需要,定期组织“主题党日请专家来、青年农民党员学技术去”活动,突破了小龙虾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水质调节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虾苗下塘养殖成活率由10%提升至70%。
“今年冬天,我们在虾稻田上建了一个1.5万平方米的秸秆冰雪迷宫,附带小龙虾垂钓、龙虾美食、文创产品等特色旅游项目,让我们寒地小龙虾的‘生态经济’与‘冰雪经济’融合发展。”年丰乡靠山村返乡创业党员陆雪说。(本报通讯员 冯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