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文明实践 >
党建网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文明实践 >

湖南文理学院:探寻乡村振兴的“文明密码”

发表时间:2025-04-17 来源:中华网生活

春暖武陵山脉,巍巍太青山万木葱茏,满目青翠,生机盎然。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行至大山深处,连片的茶园郁郁葱葱,缕缕茶香沁人心脾。云雾缭绕中的湖南省石门县子良镇茶园湾村让人眼前一亮:好一个山清水秀、安居乐业的村庄!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驻村工作队持续开展乡村振兴文明实践探索,久久为功,茶园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底子强了,面子靓了,里子美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在村庄里穿行,耳闻目睹,强烈地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文明密码”就藏在绿水青山当中……

千亩茶园郁郁葱葱,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党建引领是“火车头”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2021年5月7日,湖南文理学院乡村振兴省派工作队正式入驻茶园湾村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驻村后,迅速找准职责定位,深化与子良镇党委政府的配合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强化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协助做好村“两委”班子选拔、任用、管理工作,让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班子中,有效破解软弱涣散、执行不力的难题。在谋划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找举措、谋思路,真正把村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

工作队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建设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严肃党内生活,让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积极构建学院党委+驻村工作队+党支部“1+1+1”常态联系机制和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1+1+1”组织体系,全面延伸组织触角,打通服务村民最后“一米”。与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湖南文理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工支部定期互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实地体验学习,以此砥砺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在工作队率领带动下,村“两委”一班人冲锋在前,全村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被充分激发出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各项工作中,成为广大老百姓名副其实的“主心骨”。近年来,茶园湾村先后荣获常德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石门县“和美乡村”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做好老党员传帮带工作,促使年轻党员砥砺初心接续奋斗

产业赋能是“新引擎”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了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驻村工作队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坚持“生产链、管理链、加工链、销售链”四链融合,多点位布局产业发展。

茶叶是茶园湾村的传统优势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工作队助力“天下康”茶厂申请认证500亩有机茶园,目前已进入转换期,并建成国茶大师工作站,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的盈利分红。

在此基础上,他们充分发挥后盾单位的科研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传统养殖业,大力推广猕猴桃、贝贝南瓜、“西瓜红”红薯等特色种植。成功建成283千瓦光伏电站,年收益突破12万元。

推动博士、教授定期开展技术服务,重点围绕茶叶、柑橘、蔬菜、畜禽等产业开展科技咨询与技术指导服务。仅2023年先后6次邀请农业专家进村讲解和传授茶园种植、管护技术。通过加强管护,整治修复,适度扩量,已发展茶叶近1500亩,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工作队依托学院乡村振兴生活馆,持续延长销售链条。通过教职工消费帮扶,在教师节、中秋、春节等节假日定向集体采购农特产品,“以购代帮”促进村经济振兴。2023年以来,累计购买、助销当地农产品190万元。

如今的茶园湾村,多元产业蓬勃发展,集体收入持续增加,产业兴村富民的道路越走越宽。

针对村民的急难愁盼,启动新一轮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民生是“指向标”

驻村工作队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全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民生福祉。带着巩固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驻村工作队结合茶园湾村的实际情况,梳理出进村公路整修提质、电网改造升级、学生上学跨河步行桥重建、人居环境改善等12项影响长远发展的难题,集中精力攻坚解决,为后期帮扶清除障碍,打好了坚实基础。

曾经,茶园湾村的道路状况不佳,严重制约了村民的出行和产业发展。2023年以来,在学院党委、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校地联动,驻村工作队整合项目资金960万元,完成了15个村民小组饮水管道主管铺设,新建蓄水池1座,实施3.5公里产业公路“白改黑”提质增效工程,整修剪刀河洪灾毁损河道1000米,重建危桥1座,硬化入户道路3575米。

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工作队也积极作为。协调各方资源,把普法宣讲送进学校;关注村民健康,组织开展义诊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提升村民的健康意识。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温暖与幸福。

村里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开展“星级农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评比表彰

生态宜居是“稳定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也是增强群众生活幸福度、满意度的重要路径。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携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让茶园湾村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

他们采取多种措施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消除黑臭水体,推广生态友好型耕作技术,明确生态保护刚性要求,禁止破坏性耕作行为。定期动员农户开展污染治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健全改厕机制,实施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协同治理。

全村实行垃圾有偿清运,通过村规民约、卫生评比、屋场会、广播会等形式,引导村民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保护传统茶叶产业和村庄环境,全村成功实现“禁鞭”,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普遍赞同。

此外,工作队积极推动“幸福屋场、美丽庭院、绿色田园”建设,引导村民美化家园。如今,走进茶园湾村,只见村庄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田园生机勃勃,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在村公路沿线清扫垃圾杂物

共建共享是“助推器”

乡村振兴事关全局,群众参与是基础,有效治理是关键,乡风文明是目标。作为高校驻村工作队,帮扶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智慧输出方面,重在扶“志”,提振全村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基于此认识,工作队与村“两委”深入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推进“片、组、邻”三长制落地,构建了5个片区、9个小组、56个邻长的架构,邻长由村民代表担任。通过组建微信群,工作队秉承“走入农户家里,走到百姓身边,走进村民心里”的理念,及时倾听村民意见建议,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村。

同时,成立“卫生协会”、“红白理事会”、“和事佬协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加大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引导力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广场舞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红歌赛等,全方位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摒弃不良习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去年组织开展村晚、庆“七一”歌咏比赛、大学生文艺汇演等各类文艺活动12次,重大节假日组织志愿砍青活动3次,覆盖村民2000余人次,充实村民生活,引领农闲新风尚。

他们还积极探索实施积分制管理,强化积分制评比,广泛开展“十星级党员”“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让每名群众都站在美丽乡村建设的C位。

如今的茶园湾村,处处洋溢着和谐文明的氛围。从曾经的发展困境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样板,茶园湾村的“华丽蝶变”,是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取得的成果,也是湖南文理学院、当地党委政府、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茶园湾村正以坚定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通讯员 唐国胜 雷丽辉 周琪昆 石浩)

网站编辑:朱琳瑄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