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开学第一课 文明素养记心间
近日,江西南昌市中小学、幼儿园迎来了开学日,结束假期的孩子们怀揣着喜悦与期待,重返熟悉的校园,沉寂了一个寒假的校园,又恢复了以往的热闹。当天,各地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别出心裁的活动,将仪式感、归属感拉满,元气满满地迎接新学年。
文明素养记心间
为积极营造“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齐心协力共建文明,南昌市教育局在全市组织开展中小学“文明素养第一课”活动。邮政路小学教育集团邮政路校区,学生的节日小报、研学手抄报、劳动实践成果等作品被布置成精美的展架,整个校园装扮得焕然一新。校门口,学校设置了文明小知识问答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而欢快,营造了“人人讲文明,处处显礼仪”的校园氛围。
南昌市豫章学校教育集团滨江校区在各班发起“文明好少年”打卡倡议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行为,如乘车佩戴头盔、主动向老师问好、随手捡拾垃圾等;光明校区的值日生们头戴“小蛇发饰”,在校门口热情迎接同学们。校园内悬挂红灯笼与灯谜,学生们猜谜赢红包,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非遗文化启新篇
南昌市青新小学教育集团通过“非遗”课堂、体验区操作和作品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与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非遗”课堂上,老师以“传承非遗,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讲解了“非遗”的价值和意义,并鼓励同学们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南昌市湾里伶伦学校,“开学第一课”带来了非遗剪纸,老师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剪纸艺术、剪纸种类、剪纸技巧等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一场以“校园寻遗记”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在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开展,剪纸、灯谜、书法、手工缝制香囊、活字印刷、拓印、纸鸢……一系列非遗主题迎新活动让孩子们直呼过瘾。南京路小学也将非遗课程引入“开学第一课”,学校在一楼前厅设置了4个非遗作品展示区,分别介绍京剧脸谱、油纸伞、漆扇、糖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师生们沉浸其中,亲手触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红色基因永传承
在红谷教育集团绿茵路校区,“八一讲堂” 国防教育活动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喻立猷同志怀着满腔热情,慷慨激昂地分享着自己的红色故事与军旅经历。他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向学生们阐述了国防的重要性,让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深深浸润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
南昌三中青云谱校区内,青云谱区人武部民兵合唱的《强军战歌》歌声嘹亮,引领同学们“零距离”感受军人风采。随后,南昌市“最美退役军人”、青云谱区消防救援大队吴磊进行消防知识科普及事迹宣讲,为同学们讲述从事消防工作20年来,参与灭火救援、抗洪抢险等应急任务的生动故事。
在东湖区扬子洲学校,南昌市老兵宣讲团成员、南昌市“最美退役军人”王军为同学们分享革命故事。他从一名永葆本色的革命军人角度,结合自己刚入伍时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分享革命军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精彩活动特色足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联合南昌市博物馆开展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在多媒体教室,南昌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了馆藏《民国粉彩秦良玉出征瓷板画》,带领学生深入探寻南昌瓷板画的魅力。
南昌市城北学校的开学典礼充满了科技元素,学校采用无人机航拍记录了学子返校的精彩瞬间。这些影像将制作成开学纪念视频,作为新学期的特别礼物送给全体师生。校门口,两台智能机器人“小科”和“小文”成为全场焦点。它们不仅与师生互动,还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演为同学们送上了新学期的祝福。
西湖区珠市学校云飞路校区策划了一场以“‘AI’时代下,人工智能开启学习新探索”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老师携手数字人助手——“豆包”老师,与同学们互动学习元宵节的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
青云谱区灌婴小学在“开学第一课”课堂上进行阅读分享。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绘本故事,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精彩的情节,将孩子们带入一个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羊子巷学校教育集团羊子巷校区的“开学第一课”,通过学习功勋科学家事迹、聆听科普公益课堂、进行化学小实验体验等方式,激发创新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新学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供稿:江西省文明办 南昌日报 记者 傅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