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经验在全国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班上交流
近日,中宣部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全国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班。培训班上,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潜山市委书记、潜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梅耐雪以《激活乡土资源 激发内生动力 做实融合文章》为题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潜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找准党委政府“希望做的”与人民群众“需要做的”结合点,从身边人、身边事着手,激活乡土资源、激发内生动力,按照“集约节约、便民利民”的思路,建成面积达3万平方米,集实践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好人馆及城市客厅、非遗文化演艺厅为主体的“三馆两厅一中心”文明实践综合体,将文明实践延伸到16个乡镇、183个村居、320个特色微站点,成为凝聚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引导群众在实践中提升素质、促进发展、享受成果。
一是传播创新理论“从娃娃抓起”。潜山市紧扣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首要任务,充分发掘本土红色资源,注重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分众化宣讲、服务和实践,着力破解理论传播“空泛化”问题。
依托境内335处革命遗址,建立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有4万余名学生就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报效祖国”理想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学生回信。野寨中学始终将学习重要回信精神作为“第一思政课”,并依托校内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抗战纪念广场等身边阵地,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许多热血青年携笔从戎走进军营,野寨中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24年,51名学生考入军校获国防部点赞,“潜山红+国防绿”成为潜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品牌。
二是立足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潜山市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大力弘扬乡土传统家风,做活乡土文化资源,培育爱国爱家、向善向上等时代新风,着力化解弘扬时代新风“抓手少”问题。
官庄镇官庄村以优良家风熏陶群众为抓手,打造“孝义馆”“留余堂”等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和廉洁文化的教育实践基地,弘扬尊老爱幼、崇廉尚德、耕读传家的家国情怀。每年举办“孝义之星”“好婆媳”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灯会、黄梅戏等形式宣传156位“孝义”模范故事。培育出了全国劳动模范余晓八等一批先进模范。目前全市培育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612人,其中“中国好人”7人。
千年陶乡痘姆以创新转化非遗文化为抓手,打造古陶非遗文明实践基地,吸纳非遗传承人、陶艺工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陶艺制作体验、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以非遗文化浸润民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古陶“淬炼成器、包容开放”的时代内涵,打造“陶礼天下、窑望世界”品牌。
三是做强“我带头、我行动”志愿服务。潜山市广泛吸纳社会各行各业、广大群众加入志愿队伍,开展“手牵手、心连心”特色志愿活动,激发群众带头行动“主体意识”,着力避免党委政府“一头热”问题。
潜山市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始终将文明实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国家级湿地公园潜水河湿地公园横跨7个乡镇,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进入国家试点。21支志愿服务队当好科普长廊、湿地小课堂、滨水生态广场“管理助手”,开展世界湿地日等宣教活动,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主动开展巡逻、管护,群众志愿者带头禁采、截污、护鱼,中小学生志愿者开展“小手拉大手”。
占地1500余亩的雪湖片区曾以脏乱差成为“城市之殇”,2020年启动棚户区改造、片区水系治理,4支志愿队120余人主动参与群众宣传引导,党员志愿者带头搬迁并宣传邻里,律师志愿者免费提供法律服务,文化保护志愿者上门收集古瓦砖、老物件,森林之友志愿者逐户逐树挂牌保护珍稀珍贵苗木,市民积极捐献房前院内移不走的大树500余棵。如今,雪湖成为集生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绿肺”。
四是把实践平台建到“产业链”上。潜山市着力将文明实践融入产业发展,依托延伸到农户的乡村产业链,搭建特色志愿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发展,着力解决文明实践“实效性”问题。
全国文明村镇源潭镇创新工作思路,依托刷业小镇客厅、跨境电商产业园、刷制品检验研发中心等产业平台,开展博览展示、信息共享、创客空间、技术交流等志愿服务,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文明实践服务综合体,年服务客商、企业和群众达12万人次。创新“文明实践+产业链党委+刷业商会”组织模式,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志愿服务活动70余场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90多件,助力制刷业扩模升级。目前源潭刷业实体已发展至5000多家,3.4万名群众变身“产业工人”,行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一,“草根经济”蝶变为“中国刷业之都”。
五是做实“有烟火气”的文明实践小微站点。潜山市始终秉持“贴近基层、贴身服务”理念,把文明实践特色小微站点下沉到村组前沿、建到群众身边,就近就地开展服务,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问题。
逆水村利用闲置老校舍建起“博士馆”文明实践点,逆水村人传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奋斗精神和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地处深山的逆水村3000多人,走出了31位博士、68位硕士、300多位本科生,“博士村”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多次聚焦报道。乡贤主动捐资助学成立大学生助学基金,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当讲解员,讲述走出大山的博士勤奋好学故事,鼓励青年后辈自立自强。
龙潭乡依托古村落建成“萤萤公益书屋”,吸纳党员干部、教师医生、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返乡大学生等为主体的爱心志愿者98人,常态化开展爱心募捐、心灵交流、公益课堂、感恩教育,志愿服务“触角”延伸到全乡9个村家家户户,五年来有265名留守儿童享受“书”的乐趣、“家”的温暖和“爱”的陪伴。“萤萤公益书屋”案例登上《人民日报》并获安徽省文明实践项目优胜奖。
潜山市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积极吸纳党员干部、本土青年、大学生村官群体,创新开设“Hi潜山”文明实践抖音公众号,将文明实践微站点搬到网络上。“Hi潜山”推出“风趣探村”志愿服务,以俏皮幽默风格展示潜山市好山好水、好人好事、农特产品和美丽村庄“发展故事”,文明实践阵地向网络拓展。潜山市已发展乡村网络推介官107人,成为网络文明实践“火炬手”。(余雪峰)
网站编辑:朱琳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