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文化大观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文化大观 >

范仲淹 以读书为家训

发表时间:2025-04-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等职,虽然能力出众,却因为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戍守边疆,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也很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教导子女方面,范仲淹也经常以身作则,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范家虽然世代为官,但范仲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刚两岁时,父亲范墉便因公殉职,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走投无路之际,母亲谢氏只能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

范仲淹在幼年时期,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到朱家后,虽然生活谈不上富裕,但朱家依旧给他提供了读书条件。长大后,为了能清静专心地读书,范仲淹辗转于好几个寺庙,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后来,他到应天寺院求学。其间,宋真宗路过应天府,为了营造与民同乐的氛围,宋真宗下旨,臣民可在重熙颁庆楼一起吃喝玩乐三天。

消息传开后,立即轰动了整个应天府,男女老幼无不争去一睹天子的风采,同时盼望享用美味佳肴。当时,应天书院的众学子也纷纷心动,全都跑去参加活动,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仍旧专心读书。

同学们发现后,都拽着让他一起去玩。然而,范仲淹沉思片刻后说:“你们去吧,我还要读书。书读不好,学问不到,见到天子也没用;书读好了,学问到了,未来自然还能见到天子。”说完,范仲淹便继续低头读书。

当时,同学们都嘲笑范仲淹是个书呆子,放着大好机会不去,反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不过,范仲淹并没有将同学们的嘲笑当回事,依旧用功读书。几年后,范仲淹如愿金榜题名,最终也见到了皇帝。

令人敬佩的是,为官之后,范仲淹仍旧坚持每日读书。据说,他床榻的帷布上,总有一块黑黢黢的圆形“墨迹”,即便换上新的帷布,过一阵子,依旧会有新的“墨迹”沾上。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墨迹,而是范仲淹每天晚上上床后,还要坚持秉烛夜读一段时间。日子一久,灯烟便把帷布熏黑了。

后来,范仲淹的妻子在家教育孩子们读书时,就常常以此为例。孩子们知道父亲已经身居高位,还如此刻苦用功地读书,也就日益勤奋了。

范仲淹一生育有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四个儿子皆德才兼备,当了朝廷重臣,口碑极好。除纯祐因病早逝外,其他三个儿子均高寿以终。范仲淹曾评价说,纯仁得其志,纯礼得其静,纯粹得其略。“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范仲淹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没给子孙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留下的“先忧后乐”的思想,以读书为家训的治家理念,又怎么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呢?

“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范仲淹最终得偿所愿。(作者:姚秦川)

网站编辑:穆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