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文化大观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文化大观 >

发挥中华诗词在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价值

发表时间:2025-02-21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情感与思想的结晶。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它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底蕴,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欣赏与包容。
  中华诗词的文明互鉴价值何以历久弥新?其魅力源于情感共鸣、意象共情、韵律共振的三重特质,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重要价值。首先,情感共鸣打破文明壁垒。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独特视角展现秋日的蓬勃与朝气。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同样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度礼赞。尽管中印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在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积极精神的追求上高度契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们在中华诗词中能找到心灵契合点。其次,意象共情搭建理解之桥。朝鲜诗人李齐贤,曾以高丽忠宣王侍臣的身份前往元朝。他模仿赵孟頫词中意象,创作了《巫山一段云·潇湘八景》。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原本蕴含于中国诗词里的意象符号,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实现了创造性重生。这一实例充分展现出中华诗词的意象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延展性,能够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激发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的创作灵感,实现意象在新文化语境中的传承与创新。最后,韵律共振铸就美学交融。白居易诗歌韵律精妙,如《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凭借精准的拟声词与整齐的句式,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美。平安时代,其诗传入日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掀起热潮。《源氏物语》的创作深受其影响,不少场景的情感渲染与氛围营造借鉴了白诗韵律与意境。白居易诗歌跨越国界融入日本文学,实现了两国文学在美学上的交融,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得以交融碰撞,成为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生动注脚。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华诗词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从古代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学家和诗人学习借鉴。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秉持“意美、音美、形美”原则,将《诗经》《唐诗》等经典译成英、法文,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领略中华诗词之美。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不仅诗词作品和解读深受读者喜爱,还通过讲学、著书积极推广中华诗词文化。随着中文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目前已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外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2亿人,许多国家的高校与中小学纷纷开设中华诗词相关课程与兴趣班。全球华人诗词大赛每年举办,吸引世界各地诗词爱好者踊跃参与,参赛者既有海外华人,也有热爱中华诗词的外国友人。在海外,诗词社团蓬勃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重要传播阵地,许多诗词博主、海外汉诗诗人发布的诗词解读、创作和朗诵视频播放量常数以百万计,海内外观众的互动交流,让中华诗词跨越地域限制,为其走向世界书写崭新篇章。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深入,为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融合,我们亟须深入挖掘中华诗词的价值底蕴。
  弘扬天下情怀,促进全球协作。当今世界,局部冲突、贸易摩擦等问题依旧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尚和合、求大同的天下情怀显得尤为迫切。中华诗词中,诸多经典之作都蕴含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内核。《诗经》的“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描绘了雨水滋润公田和私田,无有偏私,体现了一种公平、普惠、和谐的氛围,寓意不同文明、民族都能在相互包容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北宋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将世间万物视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这种观念展现出一种对世界广阔无垠的胸怀与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的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怀。应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诗词中的天下情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传播价值观念,构建公正秩序。在国际交往中,守诚信、崇正义的价值观念是建立良好国际关系的基石。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前提;正义则是维护国际秩序公平合理的关键。柳宗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强调了诚信是为人为文的根本,只有内心真诚,行为才能端正,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国家间的交往。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突出了诚信在治理国家和人际交往中的关键作用,一个国家只有信守承诺,才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尊重与信任。将这些诗词进行深入解读并传播到国际社会,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外交场合引用等方式,有助于向世界准确生动地传递中国对公平正义与诚信的追求。
  展现思想理念,增进情感共鸣。在文化多元的世界里,展现讲仁爱、重民本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情感共鸣。司马光“不令一物伤天理,仁爱方知真宰心”,体现了对仁爱的崇尚,这种仁爱之心超越了个体、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曹操在《度关山》中开篇便言“天地间,人为贵”,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反对“劳民为君,役赋其力”,体现出对百姓的重视,以及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景,蕴含着深刻的民本思想。与世界分享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能让各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对民生的重视,跨越文化差异,在情感层面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不同民族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产生共情。
  多元传播路径,拓宽交流渠道。一方面,精准翻译是让中华诗词走向世界的基础。诗词中凝练的意象、深厚的文化内涵,都需通过精准的翻译,才能被世界理解。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婵娟”意译为“moonlight”,既保留中国文化中月亮象征思念、团圆的独特意象,又能让外国读者领会其中的美好祝愿,让文化精髓在文字转换间得以留存。另一方面,创新传播形式是让中华诗词广泛触达全球受众的关键。如《经典咏流传》把诗词与音乐融合,改编成现代歌曲在国际视频平台播放,借音乐的感染力吸引全球观众;开发中华诗词APP,融入多语言版本和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让用户仿若穿越时空感受诗词意境。此外,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能让中华诗词融入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在海外社交平台发起诗词话题讨论,邀请全球网友分享对诗词的理解感悟,引发热烈互动。这不仅激发人们对中华诗词的兴趣,在交流碰撞中超越文明隔阂,更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  (作者:邵长军,系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学习编辑部主任)

网站编辑:赵明月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