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谢 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突出位置,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新部署,强调“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这一重要论断把国家安全和中国式现代化紧紧联系起来,深刻阐明了国家安全之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两个大局”下统筹发展和安全高度契合、理路相通,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正确把握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认识塑造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国家安全既需要“维护”,更离不开“塑造”,必须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较之于维护,塑造无疑具有更强的战略性和主动性。要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家安全塑造,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不断推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度、机制和手段创新发展,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速创新,进而推动全球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高科技如同一把“双刃剑”,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一方面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风险挑战。“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要义的“十个坚持”之一,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时强调,要全面提升国家安全能力,更加注重科技赋能;2023年,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推进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手段方式变革,创新理论引领,完善力量布局,推进科技赋能。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在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方面,科技同样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同样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等与科技信息条件下国家安全相关的一系列新要求,以科技赋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加强数字时代国家安全治理。
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随着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风险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必须更好统筹开放和安全、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关系。放眼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也才有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包括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致力于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进程中,推动树立全球安全观,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重大招标专项课题〔编号:LSYZD21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