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基层社区减负 为民服务升级
走进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街道黄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社区依法履职事项、依法协助事项清单、出具证明事项“三张清单”醒目地悬挂在墙上。看着墙上清晰明了的标识,社区党委书记宋佳不禁感叹,“之前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什么都要管,现在需要承担的职责事项不仅精简了,还明确了准入范围及要求,工作比以前更有目标了。”
聚焦解决社区工作者负担过重问题,近些年来,包头市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为基层减负赋能,全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不断壮大城市基层治理骨干力量,推动社区工作者聚焦主责主业聚人心、强治理、优服务。
“一社一策”减负担
春节将至,包头市东河区回民街道三官庙社区党委书记杜彬又忙碌起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她更多时间奔走在小区里、穿梭于居民家中了解情况,说起最近的工作,她坦言,虽然忙碌,但居民的认可让她充满了干劲儿。
针对社区工作者负担过重的问题,包头市建立完善社区事务准入审核和动态调整机制,“一社一策”确定社区依法履职、依法协助两个事项清单,同步制定考核内容,社区考核指标平均减少8项,社区职能更聚焦、服务更精准。
纠治“挂牌乱象”,清理职工服务站、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标牌标识6453块,明确社区外部标牌标识数量不超过5块,将信访接待、议事协商等功能相近的活动室进行整合,内部功能室实现一室多用、一室多能。建立牌子准入制度,未经审核备案,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得随意强制挂牌,不得将有无挂牌作为评比达标考核依据。
大力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对社区政务小程序等进行优化整合,明确取消强制使用和硬性考核要求,取缔合并作用不大、职能重叠的微信工作群,社区工作者人均微信工作群减少为6个。
“实干领头雁”强能力
减负不等于减责,更需要社区工作者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包头市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社会工作者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全面加强。
在全市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大比武”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民爱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以“书记讲给书记听”的方式,对去年未获奖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实战拉练,通过“系统式、梯队式、立体式”培育,健全完善梯队培养工作机制,搭建经验共享平台,传递工作经验,激励全市社区工作者更好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
注重社区工作者实践经验和实干能力,实施社区“实干领头雁”锻造计划,命名15个市级“名书记”工作室,选择30名有基础、有潜力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名书记”建设库,深化结对帮带,构建“以老带新、以强帮弱、共建共享”的传帮带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社区工作者万人培养计划,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高实战能力。
进一步完善激励保障,全面落实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职业薪酬体系,专职网格员全部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近五年拿出48个公务员及事业编岗位,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及社区工作者定向招聘,提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党群阵地优服务
“以前社区社保、退役等办事窗口都是分设的,遇到集中办理业务时期很多居民都在排队,现在根据业务量,将办事窗口精简为2个,所有事项都实现了‘一窗办理’,不仅居民办事方便了,我们网格员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包头市昆都仑区友谊19四社区的网格员张雅琪感慨。
聚焦群众需求,提供优质服务是社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包头市把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体系建设作为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治理基层的重要载体,积极打造社区党群服务新场景,构建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让社区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最大程度释放为民服务空间,集中腾退社区办公场所,确保社区党群服务中心80%空间用于服务群众,党群驿站100%空间服务群众。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阵地,利用“围炉夜话”“板凳唠嗑”等载体,广泛开展宣传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启动全时服务。健全完善首问负责、自助预约等机制,精简优化综合窗口为社区1—2个、街镇3—4个,创新推出“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综合窗口出件”模式,提高为群众办事效率,办结事项同比上升32%。开展夜间、节假日“值班值守”服务模式,以“班时在岗、班后在线”的形式,实现24小时为民服务。
丰富服务场景。建立党群服务一体化体系,自上而下建成“市级统筹调度、旗县区科学配置、街镇优化整合、社区有效供给”的四级服务联动机制,打造养老托育、儿童友好、邻里助餐等16大社区服务新场景。为适应“一老一小”需求,推广“以场地换服务”“公益+市场”模式,引入1000余家社会组织开展幼儿早教、托管服务、医护理疗等服务项目,设立裁缝坊、理发铺、烹饪室等便民服务680处,开办居民夜校,举办睦邻夜市、中药夜市,推动社区服务“扩圈增容”。(作者:本报通讯员 马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