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爱国是立德之源
    发表时间:2020-07-20 来源:党建网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19年10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框定了“立什么德”的目标要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爱国是第一位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也是一个人明大德之本、守公德之基、严私德之根,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涵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发挥着桥头堡和总枢纽作用。

     

    爱国要明大德

      立德首在明大德。2018年3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纲要》指出,引导人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由此可见,明大德,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筑牢理想信念,爱国是关键。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的家国天下情怀,毛泽东“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明耻誓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等等,充分表明他们首先是一个爱国者,因为爱国而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和主义,进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推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2018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时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其根本指向是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大德,就是要在全社会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

     

    爱国要守公德

      立德重在守公德。2018年3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公德是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的道德要求,是调节人与人、人与单位、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守公德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和基本要求。《纲要》对守公德提出明确要求: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公德心源自爱国心。公德心的根本在于社会本位和集体本位,而爱国心本身就强调社会本位和集体本位,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爱国不是抽象的,爱国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爱人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共和国的基石,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导向,在我国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5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共产党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不变初心和神圣使命。爱国主义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强调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至上,成为调整人们利益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成为评判一切个人、集团、政党、阶级言行的道德标尺,也是检验一个国家社会公德状况的试金石。

      守公德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和内在要求,爱国是守公德的升华和动力。守公德,就是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一要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坚持“三个离不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二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草一木,把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三要在对外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人“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貌,培育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四要发扬爱国奋斗精神,把炽热的爱国情落实在爱岗敬业、担当奉献的日常工作之中;五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自觉同社会上、网络上各种污蔑诋毁英雄、伤害民族感情的恶劣言行作坚决斗争,弘扬新风正气。

     

    爱国要严私德

      立德落在严私德。2018年3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话语深刻凝结着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家国情怀。严私德关键就在于修身和齐家两个层面,着眼于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纲要》指出,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私德与做人直接相关。一般来说,人格境界的提升与一个人私德的严格程度成正比。然而,私德的严格程度来自哪里呢?爱国就是一个重要来源。古往今来,但凡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大都是修身和齐家方面的典范。翻开一部部《家书》《家训》,尤其是《红色家书》《革命家书》,重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教家风,感受他们身上洋溢的中国共产党伟大人格力量,自然会悟出一个道理:热爱祖国、心怀远大梦想的人,总是把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爱国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是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私德无瑕疵,方可担大任。严私德,要从弘扬伟大爱国精神的高度来抓严抓实私德建设。一要厚植家国情怀,像爱家那样爱国、由爱家而爱国,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第一任教师”的作用,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慎独慎初慎微,在个人品德建设方面细细打磨、精益求精,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划清界限;三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私德建设与时代发展潮流、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结合起来,守正创新,让“小我”融入“大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要聚焦这个目标,须臾不能偏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教育广大学生深刻认识爱国之于大德、公德、私德的重要意义,把激发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机统一起来,让爱国这一“人类最高的道德”“文明人的首要美德”真正成为领航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巨轮的罗盘。

      [作者刘玉标,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提升研究”(19YJC710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站编辑:杨 丽珺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