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评论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发表时间:2023-02-21 来源:浙江日报

    沈满洪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系统性、艰巨性可以进一步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正确性。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的伟大实践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领导。伟大实践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坚持理论创新并且使得创新理论成为全党全国的广泛共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纳入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格局。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战略规划的领导。生态文明战略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开展了三个层面的规划:一是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二是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这些规划或者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或者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规划。中央和地方就主体功能区划分、生态红线划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等形成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形成了专项规划层面的协同效应。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重大工程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解难题。党领导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党对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领导。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我们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追求高质量发展,逐步走上了“绿色且经济”“循环且经济”“低碳且经济”的道路。没有党的坚强领导,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能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把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作为重点;2015年下半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全部都是体制改革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建立起来了。我国首创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一系列极富中国特色的制度,并且已经有效发挥作用。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领导。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力度最大、制度体系最完整、制度绩效最显著的10年。2018年宪法修订,生态文明建设被赋予更高的法律地位。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跨行政区域联合防治等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还就政府、企业公开环境信息与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作出了系统规定,法律条文也从原来的47条增加到70条,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被誉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了7部法律,修改了17部法律。另外,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组织保障的领导。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必须有组织保障。一是党的领导体制设置。如2013年中央设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上升为“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地方各级党委也设置了相应的组织。由此决定了凡是涉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事项必须上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决策的机制。二是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中央印发的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把涉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责,由原来分属七八个部门调整为一个部门。三是党对“三重一大”的领导。各级党委会议事规则明确规定,凡是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事项都要由党委会决策。这就从制度上保障了党的领导。四是党对干部和人才的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性硬仗,我们建设了一支生态文明建设铁军。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的宝贵经验

      坚持系统观念、学会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这一“子系统”纳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大系统”之中;生态文明建设又是由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必须考虑生态文明这个“大系统”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发挥系统整体效能的最大化。我们坚持“条”与“条”的统筹兼顾,做到工业化与绿色化、低碳化的统筹,做到治山和治水、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的统筹,做到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的统筹,做到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统筹。我们坚持“块”与“块”的统筹兼顾,做到山上山下、岸上水里、地表地下、流域上下游的统筹,做到陆海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整体和局部的统筹,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带的统筹中做到抓关键带全面。我们坚持“条”与“块”的统筹,建立了“以块为主,以条促块”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做到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分离。这些观念层面、思维层面、方法层面上的经验都是弥足珍贵的。

      守住生态文明建设定力,弘扬“接力棒”精神。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长期的接力战斗,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生态省建设,就是“接力棒”的传递。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诗画浙江,这些表述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主线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坚持生态文明内涵迭代升级。正因如此,浙江通过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三是“功成不必在我”。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此,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战斗意志。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要强调的是党的全面领导,并不是党包揽一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政府要承担起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责任;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让企业在用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海权、碳排放权的市场化配置中发挥作用;必须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让社会组织和公众承担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监督的责任。

      加强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实现激励与约束并举。必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实施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督察和问责就是要通过激励和约束并举的奖惩机制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张力。通过监督和问责,彰显的是共产党人严于律己、敢于碰硬的作风。生态文明建设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者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