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最美人物
    莫富元:“贵州好人” 的25载邮路情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多彩贵州网

      深秋时节,早7点,投递员莫富元准时来到位于龙里县城郊的邮政分公司营投部,一头埋进半人高的报纸堆开始分拣,这些报刊串联起他25年的投递生涯。 

      这25年里,他先后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好人”、黔南州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莫富元却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分拣报纸

     

      情洒乡间邮路  

      “爱你裤脚上的泥迹斑斑,爱你因奔波而苍老的容颜……”这是莫富元送给自己的诗,从1995年当上投递员起,他对工作的热忱从未消减。 

      25年来,他投递邮件的路程长度加起来能绕地球11圈多,投递超过800多万次,并保持“零失误”和“零投诉”的记录。 

      “每封邮件都是一份责任。”莫富元说最难忘的还是入行初期在乡村投递的日子。每天凌晨六点就出门,常常夜幕降临还在奔波。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时的乡下多是泥巴路。一下雨,自行车轱辘常常陷进土里面出不来,只有推车前行。雨水顺着雨衣淌,不透气的雨衣又汗湿着全身,他惦记的却是自行车上被油纸包裹着的邮件。 

      “小莫来了,小莫来了!”短短两年,莫富元与村民因邮递建立起深厚感情。每当他的身影出现在村里,总有热情的乡亲送上茶水,招呼他吃饭,有的甚至把家里的备用钥匙给他,喊他“随便进出”。 

     

      不变的“零距离”  

      时光匆匆,莫富元负责的投递区域从乡村变成了政府大楼和城区。 

      城市投递并非想象中轻松。县政府大楼分布着70余个单位,220余间办公室,投递量每天达1682件,邮件总重200余斤,每天步行的距离接近50公里。一天下来,莫富元自己也记不清要出入多少层楼。与他打了20多年交道的在县政协工作的马晓红说,“20多年坚持把每份报纸、杂志送到各个办公室,真的不容易!” 

      除了政府大楼,莫富元还为周边的社区居民服务。95岁的解保田是一名抗战老兵,平时爱看报,不管天晴下雨,他都及时送到。随着年纪增长,老人视力、听力下降,有重大新闻,莫富元就凑到老人耳朵边读给他听。 

    为抗战老兵读报

     

      投递工作时常遇到找不到收件人的“死信”,但是莫富元却想方设法找到“主人”。2003年,一封从台湾寄来信,没有联系方式,地址也仅写了“龙里县西关坡”。准备下班回家的莫富元顾不上吃饭,揣起信就往西关坡走,那时西关坡正改道拆迁,许多住户已经搬走,直到深夜也没有把信送出去。他不甘心,第二天、第三天……挨家挨户询问,终于找到了信件的主人——80岁高龄的钟登钰老人,收到信,老人激动地哭了。 

      “一封信背后就是一个家,一段情,我怎能轻言放弃。”在这样的坚持下,25年间有上百封“死信”在他手里“复活”。 

     

      邮袋里的誓言  

      2003年,莫富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员就是老百姓的贴心人,是单位的排头兵,咱们一定要把本职工作做好,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莫富元一直没有忘记老班长的叮嘱。 

      现年87岁高龄的余树清是一位独居老人,但凡家里有事,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莫富元。灯管坏了,莫富元去买;水管坏了,莫富元找人修;家里没米了,莫富元帮着扛上楼……老人直竖大拇指:“小莫,就是我的家人!”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因为乐于助人,他收到约500多封表扬信。 

    把报纸亲手送给用户是他20多年的坚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莫富元主动请战,不仅坚持在一线投递,还先后十余次往返各乡镇支局,送去防疫急需的口罩和消毒液,并多次参与防疫物资配送任务,共配送防疫物资4966件。 

      把时间给了工作和他人,莫富元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却很少。“爸爸不是在投递,就是在帮助别人的路上。”今年读高一的儿子对此习以为常,“虽然他陪我的时间很少,但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 

     

      小康路上出力忙  

      “咱村能脱贫,还得谢谢小莫!”龙里县平西村村主任李林也十分感谢这个“小兄弟”。 

      莫富元是平西村人,几年前村里决定引入“山林承包”项目,以增加村民就业,但因为要进行土地流转,村民很不理解。 

      “咱们的地凭啥外人包了去?” “上靠天,下靠地,我们农村人不就指望土地过日子?”……村民们不理解,造成扶贫项目迟迟无法落地。 

      “如何打开群众的心结?”李林想到了村里有很高威信的莫富元,就这样,他当起了扶贫项目的“宣传员”。 

    莫富元还是村里扶贫工作义务宣传员

     

      “富元,你是咱村的人,咋也帮别人说话?”“你怕是收了好处吧,天天跑这么勤快做工作?”面对乡亲的冷嘲热讽,他没有打“退堂鼓”,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讲解政策。 

      70多岁村民莫连清,听说村里要流转她的土地,死活不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不种地了我吃啥?”莫富元有空就上门去做工作,扳起手指给她算“经济账”。 

      在莫富元和村干部的努力下,一个个村民被说服。如今,这个项目成了村里的“聚宝盆”,光莫连清一家一年就增收2万元。 

      2019年村里拓宽硬化路,要挤占部分村民的地。为了这条“致富路”,莫富元又登门宣传补偿政策,磨破嘴、跑断腿,终于做通了他们的工作。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村里发展菊花产业,莫富元带头把家里的土地拿出来流转;创建“最美村寨”,他又带头捐款。2020年7月,平西村全村脱贫摘帽。 

      “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党和群众给我的每一份荣誉都是我肩上的每一份责任,不能辜负。”25年岁月流转,莫富元的初心依旧。(宋婵娟 记者 郭红宇)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