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孤岛村医王锦萍:36年的温情坚守
    发表时间:2023-01-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村,是一座面积只有74公顷的海岛,王锦萍是这里唯一的一位驻岛医生,风雨无阻地坚守了36年。她曾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医生”“中国好人”等多个荣誉称号,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村民需要,王锦萍总是随叫随到,她和她的药箱就是海岛村民最信赖的“120”。

      

    王锦萍走村串户,上门为村民看诊。  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医生,更是女儿 

      每天清晨5点,王锦萍总会准时醒来。这栋位于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岛中心位置的二层石头房子,既是王锦萍的家,也是她的诊所。起床后,她习惯先去把家门打开,再忙别的事情。“我们这边人起得早,先来测个血压、血糖,这样出海也安心。”王锦萍说:“几十年来,我习惯开门等着病人来,不愿意让他们等着我。”

      吉钓岛地处福建福清、长乐、平潭三地交界,岛上没有桥梁与大陆相连,岛内居民进出全靠渡船。天气恶劣时,风急浪大,渡船只能停运。曾经,生活在岛上的村民最害怕的就是生病。

      “我郑重承诺:24小时为您服务!服务电话……”在村卫生室进门左侧的“党员先锋岗”承诺牌上,照片中的王锦萍严肃认真,一如她每次看诊时的样子。

      一楼仅20平方米的诊所内,候诊椅、病床、检查床、不锈钢药柜、电脑等设施一应俱全,药柜旁边放着一张窄窄的小床。“这都是这几年政府部门陆续给更换的,条件比原来好很多了。”王锦萍笑着说。

      一顿早餐,王锦萍的碗筷总是拿起又放下,“只要有病人进门,得先为他们服务,吃饭不着急的。”

      收拾妥当,王锦萍拿起扁担往码头走去,她刚收到短信:预订的药品已经放上渡轮,她需要过去接收。冬天的海风冷得刺骨,王锦萍把领口拉得更高了些。临近春节,她担心到时有些药会不好买,这次多进了一些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海岛路陡,近百斤的担子压上肩头,走起路来踉踉跄跄的王锦萍感叹着岁月的不饶人。

      踩过一路斑驳的石梯,再爬上一个陡坡,王锦萍终于回到了诊所。“以前岛上没有码头,船没法靠岸,我们就挽着裤腿,蹚着水上下船。”冬天的海水寒冷刺骨,王锦萍因此落下了严重的风湿和腰椎间盘突出。

      正在整理药品时,王锦萍的手机响了起来,岛上年近90岁的独居老人林道康有些身体不适。“您在家等着吧,我马上过去。”一刻不敢耽误,王锦萍背着药箱就出了门。“血压有点高,没有大问题,您一定要记得按时吃降压药。”怕老人分不清楚,每次交给老人的药,王锦萍习惯用记号笔写下用法及用量。嘱咐完用药,王锦萍顺手去厨房帮老人烧了壶热水。

      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年龄也越来越大。“常住人口500多人,一半以上是老人,90岁以上的就有10位。”每隔一段时间,王锦萍都要到老人家里去看看,给他们检查下身体,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大部分都是比如感冒、胃肠炎、风湿、高血压等这样的常见病。”

      林道康行动不便,他的床头放着一部电话和一个笔记本,用他的话说,这两样东西在关键的时候能救命。笔记本的第一页,一个电话号码用红色的笔写得粗重,“儿女不在身边,王医生的电话比他们的都有用。”

      岛上不少老人都和林道康一样,把王锦萍当作最亲的人,遇上什么紧急状况,他们知道,王锦萍永远都在。在他们心中,王锦萍早已不只是岛上的医生,更是他们比家人还亲近的“女儿”。

     

      “有‘二姐’在,心里踏实” 

      王锦萍是土生土长的吉钓岛人,大海给了岛民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便。王锦萍至今难忘妹妹曾经出岛就医的惊险一幕。“妹妹小时候有一次高烧不退,我们赶紧带着她出海去镇上求医。”王锦萍记得,那天晚上风急浪高,一位好心邻居答应带他们出海。

      那时候,邻居家的渔船还是最原始的手划渔船,船身窄,船体浅,一个风浪就能让船身倾覆。因为风太大,邻居用尽全身力气稳住船身,“医生当时说,再晚来一点,妹妹就抢救不了了。”

      有病无医的经历,让王锦萍每次想到都有些后怕,“岛上要是有个医生该多好啊。”从此,王锦萍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

      在福清市卫生学校临近毕业时,同学们有的被分配到福清本地医院,有的选择到外省闯荡,王锦萍也有不少选择,但她早就做好了打算——回岛。

      1986年,王锦萍回到吉钓岛卫生所工作。从此,吉钓岛上终于有了一名常驻医生。“那时候诊所是租的,经常要面临重新找房子的情况。”后来,王锦萍索性把卫生所搬回了家,“那时我们一家住在楼上,晚上有人来敲门,全家就一起醒了。”

      有一年冬天,王锦萍在出诊的路上摔伤了腿。腿伤未愈,年近80岁的陈月仙打来电话,说自己高烧不退,无法下床。挂了电话,王锦萍大半夜顶着呼啸的海风,一瘸一拐走到她家,为老人输液治疗。老人的家人看到王锦萍的情况,一下就流了眼泪,不停地道歉又道谢。随后几天,王锦萍一直坚持每天到陈月仙家里治疗。“咱岛上就我一个医生,轻伤不能下火线嘛,老人的病耽误不得。”王锦萍说。

      30多年来,王锦萍靠着一个药箱和一双脚,走遍了海岛的每个角落,也走进了每个村民的心里。作为岛上唯一的医生,村民们的“病历”全在王锦萍脑子里,岛上几百位村民的健康状况,她了如指掌。

      村民们习惯称呼王锦萍为“二姐”,因为她在家中排行老二。在岛上,乡亲们平日里家里有好吃的,总不忘拿一些到“二姐”家;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常会给“二姐”打个电话,拜托她多多照顾岛上的父母。

      每次睡觉前,王锦萍不仅不能把手机关机,还要把音量调到最大声,放到枕头下。“岛上老人多,夜里有什么突发状况很危险的,就怕听不到电话声音。”王锦萍说。

      “只要‘二姐’在,心里就踏实。”老人们总是这样说。村民们也把“二姐”当作最信赖的人,只要一个电话,王锦萍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遇到需要送到镇上或城区医院的病人,王锦萍都会跟着过去,“这样可以在路上随时观察情况,也能及时抢救。”

     

      坚守 

      诊所门口的空地,是村民们晒太阳、聊天的好去处。每天到诊所逛逛、在诊所门口拉拉家常,是村里老人的习惯。

      知道老人们的习惯,王锦萍每次离岛开会或培训,总是把诊室的门开着,为的就是告诉老人们,自己很快就会回来。“风大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也能进来暖和暖和。”这些年,除了必要的外出,王锦萍很少出门,“出去了也记挂岛上的乡亲们,还不如不去。”

      长年坚守在孤岛上,提起家人,王锦萍声音几度哽咽。王锦萍坚守海岛的36年里,她的孩子相继离岛进城读书,王锦萍不舍地把孩子托付给城里的亲戚照顾。一年后再次相见时,孩子竟把妈妈错认成阿姨,这让王锦萍愧疚心酸;父母重病入院时,王锦萍没能在床前尽孝,这也成了她永远的遗憾。

      30多年里,王锦萍无数次想过离开。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前来挽留:“你离开了,岛上又没有医生了,我们这些老人可怎么办哟。”听了这话,王锦萍不禁红了眼眶。王锦萍太能理解村民们挽留背后的苦衷,她知道,在这个交通不便的海岛上,自己离开对于这里的数百位老人和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其实岛上的老人和孩子,我也是当作自己家人,不忍心的。”

      王锦萍的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小儿子离岛后,一大家子只剩王锦萍一人还生活在岛上。“原来年轻时会犹豫着离开,现在不想了,乡亲们也是我的家人,每天挺充实的。真让我走,我还真不舍得。”2018年,王锦萍退休后又被返聘,继续留在吉钓岛为大家看病。

      春节快到了,王锦萍的家人盼着她早点回福清市区团聚。“去的话也就是一两天。没办法,我走了,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不方便。”王锦萍说。

      等春节一过,吉钓岛上新盖的村卫生所、老人福利院即将投入使用,这个好消息让王锦萍兴奋了好久。新的卫生所就建在距离王锦萍家200米外的地方。新卫生室共2层140多平方米,诊室、药房、输液室一应俱全。对于未来,王锦萍充满了期待,“条件越来越好,干劲儿也更足了。只要身体允许,我想一直守着这座岛。”(郭帅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