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全国劳模王曙群:一辈子做个好工人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劳动报

    一辈子做个好工人 

    ——全国劳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特级技师王曙群的故事

     

      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也是在当天,参与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的王曙群作为新一届全国劳模代表,站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成为全国瞩目的职工“明星”。

      从普通的技术工人,到航天最年轻的特级技师,乃至全国劳模,31年来,王曙群的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也再一次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普通工人也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灿烂星空。

     

      他们总装的对接机构让航天员放心 

      1989年,当王曙群从技校毕业走进当时的新中华机器厂,航天事业才刚刚起步,一度,厂里因为缺少订单任务,转而生产冰箱。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任务少、收入低,不少同事选择跳槽,到外企拿高工资,几经犹豫,王曙群选择留下来,他的收入,还没有当小学老师的爱人高。

      前景迷茫,对于王曙群来说,当时能做到的只有一个——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活儿,拧紧每一个螺钉。他的坚守,迎来了航天发展的春天。

      如今说到王曙群,大家自然而然地给他贴上了对接机构的“标签”。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于王曙群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这个评价,凝聚了王曙群和团队十多年的心血。

      王曙群告诉记者,1997年这个年份对他来说很重要,“这一年,我儿子出生,也是在同一年,我加入到对接机构总装组,参与航天载人交会对接研制。”一个是亲儿子,一个是航天的未来,手心手背都是肉,先顾谁?老王选择了后者,把儿子交给了家人。

     

      朝思暮想攻克“珠穆朗玛峰” 

      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连续试验。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王曙群总是带领他的团队每次都坚持连续工作37小时,每到半夜瞌睡袭来时,他们就用冷水擦一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就这样,31套单机他们连续做了31次37个小时的试验。

      而12把对接锁堪称对接机构研制中的“珠穆朗玛峰”,在太空环境中确保12把锁的锁钩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对接、分离时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要“天衣无缝”,难度之高可以想象。他们试了成千上万次都无法满足要求,王曙群就和这个问题较上了劲。为了早日攻克这一难题,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甚至忘记了去接正在补课的儿子。

      那段时间,长期的疲劳和压力下,不到40岁的王曙群开始掉头发,视力日益下降。

      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发现钢索在大载荷传动下会变长,其张力也就下降,这就导致了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马上提出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同时调整工艺方法,一举解决长时间困扰班组的对接锁无法同步解锁的难题。

      

     

      老王是我们的“主心骨” 

      1970年出生的王曙群今年已年满50岁。随着航天研制任务逐年增加,王曙群清醒地认识到,为航天带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年轻队伍迫在眉睫。

      2004年,中国启动了探月计划,并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人开始迈出月球探测的第一步。2005年,对接机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王曙群所在的班组接到了新的“指示”——迎接新的型号任务,开展月面巡视器的研制工作,也就是“玉兔”号月球车。如何做到对接机构和月球车研制“两同步”、“两不误”,王曙群想到的是给年轻人压担子。

      2010年,从第二工业大学毕业后,夏巧伟应聘149厂,一进厂,他就被分到了王曙群的班组。刚进班组时,夏巧伟有点“怕”老王,“王师傅平时看上去挺严肃的,做事特别认真,无论是劳动纪律,还是言谈举止,对我们要求都挺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巧伟渐渐发现,严肃的外表下,这个老王还有一颗细腻的心。

      在月球车试验阶段,需要对其进行环境模拟试验,篮球馆般大小的实验室地面由火山灰堆积而成,堆积起来足足有一栋三层小楼之多,地面上还人为的设置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沙坑、岩石等;月球车需要模拟“月面”移动、爬坡、越碍、拍照、土样分析等多项试验内容。由于火山灰模拟的“月球表面”土质较轻且很松散,人一踩上去就会使得周围“尘土飞扬”,试验人员必须 “全副武装”——佩戴防尘的“猪鼻子”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同时穿着防静电服等。

      对这样“恶劣”的试验环境,王曙群说了句“我先试试”。一天下来,他脱下“装备”,笑称自己像刚刚作业归来的煤矿工人,头发是灰的,脸上流淌着“泥浆水”,手掌因长时间带着橡胶手套而发白,身上散发着汗臭味……师傅的一言一行,夏巧伟和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多年来,王曙群始终保留着记笔记的习惯。采访中,他搬出了一部分他做的笔记,十多年前的工作笔记已经发黄,上面记满了他在工作中的心得和构想。这些“操作宝典”,老王从不吝啬与徒弟们分享,如今,他的团队里,已有相当一部分职工考出了技师、高级技师证书,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随着长征五号刺破夜空,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海南文昌发射,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的收官之战,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打开手机看到这个好消息时,参与嫦娥五号对接机构研制的王曙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穿上航天人特有的国旗装,与全国劳模代表一起,大步登上领奖台。他告诉记者,“虽然嫦娥五号已经发射,不过,后续任务还在等待我们,前面的路可能更难走,但我们有信心,为中国航天的每一步保驾护航!”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