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赵化录:共产党员的执着与坚守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党建网

    孙梦雨

     

      初冬时节,南太行山层林尽染、满目鎏金。距离山脚约20多里的地方,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乡镇:镇中心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小高楼;主街两侧坐落着购物中心、餐馆、KTV等休闲娱乐场所;距离便民服务中心不远处是一条特色商业步行街……这样一个经过城市化改造的乡镇,在南太行山脚下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个名叫冀屯的乡镇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20多年冀屯镇的面貌大变样离不开当地基层干部赵化录同志的多年付出。自1998年担任冀屯镇党委书记以来,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带领当地党员干部、基层群众辛勤劳动、努力致富。尽管有过多次提拔晋升的机会,赵化录同志却选择了放弃,不惧艰苦、攻坚克难,致力于乡镇群众脱贫致富,做好冀屯镇的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目前,冀屯镇已经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河南省百强乡镇、河南省文明镇、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赵化录的故事早已传播开来,他成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和效仿的楷模,他的奋斗事迹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前行。

     

    冀屯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

     

      念好“致富经”,走好产业脱贫路

      1998年,刚到冀屯镇当书记的赵化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乡情民意。经过调研走访发现,冀屯镇是一个传统农业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差,群众收入低,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多数群众生活还很困难。这种状况让赵化录倍感压力,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群众带富、把冀屯带强。

      1999年的一天,赵化录来到麻小营村调研时,发现了3座食用菌大棚。他眼前一亮,立刻着手调研。经了解,每个平菇大棚半亩地,建棚成本6000元,平菇一年单季收益6000—8000元,当年即可收回成本;豫北乃至河南全省,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冀屯镇还有着丰富的食用菌原料——玉米芯,这不是现成的发展机会吗?

      赵化录立刻召开党委会,决定在全镇推广食用菌种植。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先试,为群众做示范。范屯村党支部书记石宝贵带领13名党员干部,到武汉参观学习后,带头建起了15座双孢菇大棚。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镇的食用菌种植呈现出了星火燎原之势。

      回乡创业的王林宁就是种植食用菌的年轻代表。2010年回乡创业时,他主动向赵书记表达了想要继承父业,种好食用菌。为此,赵化录帮他相继联系了新乡市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不断学习食用菌理论知识。经过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实践摸索,王林宁最终和4个朋友共同成立了冀屯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冀屯镇食用菌合作社的平菇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种植食用菌,赵化录又开始提前谋划,思考着如何拉长产业链条、把产业做大做强,让冀屯的食用菌产业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赵化录捕捉到一个信息——广东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意在河南投资建厂。这家公司是全国第一家食用菌上市公司,从2000年开始从事食用菌研究、生产和销售,产品畅销国内外。赵化录认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为了追求到星河生物,赵化录开始认真地做起了功课,研究星河生物的需求。经了解,他发现星河生物的工厂建成离不开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用电,二是土地。食用菌的生产和包装需要在低温环境中进行,厂房必须始终保持在4到15度,制冷设备需要大量供电来保障运行。然而,当时的冀屯镇还没有稳定的电力设备。赵化录一次次跑到镇、县、市、省四级电力部门,说服电力部门主要负责人来落地变压器。经过多次协调、反复沟通,最终建起了变电站,为星河生物的落地准备好了“嫁妆”。

      光有“嫁妆”还不够,还得要有落脚的地方——厂房土地。作为上市公司的星河生物,它要求产权明晰,使用的土地必须是经过招拍挂的国有土地;而冀屯镇的土地性质属于集体土地。如何把冀屯镇的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又成为摆在赵化录面前的“拦路虎”。为解决好这个问题,赵化录从乡镇跑到辉县市,从辉县市跑到新乡市,又从新乡市跑到省城,层层请示、层层审批,协调多个政府部门,直到12个月后,河南省长签批完文件,赵化录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拿到审批文件时,心情十分激动,感觉就像自己QQ号的名字‘梦想成真’一样,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得做事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直至今日,赵化录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难掩激动的心情。2012年在星河生物募集到资金后,最终决定在冀屯镇投资11亿建设生产基地。

      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冀屯镇形成了“围墙内的事情交给企业,围墙外的事情交给政府”的办事理念,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在当地形成了良好口碑,又带动了一批新的企业过来落户。万丰食品就是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落户到冀屯镇的。该公司之前属于城市拆迁企业,一直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土地搬迁。通过朋友推荐,2012年初,万丰食品的负责人来到镇上考察,没过两个月,就开始在冀屯镇建设厂房了。

     

      心系群众情,走好民生条件改善路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群众的生活条件也在进一步改善中。从2009年开始,冀屯镇投入资金5亿元,加上社会投资,成为累计投资超10亿元的新型城镇化的鲜活样本,成为辉县市西南的商业中心和副中心城市。

      冀屯镇33个村中16个属采煤塌陷区,水泥路高低不平出行难,房子断梁裂缝,晴天见阳光,下雨就受淹。于是,冀屯镇结合塌陷区群众的住房需求,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标准设计,建设了冀屯新区,将所有的城市元素都融入新区,银行、超市、学校、饭店、洗浴、医院、音乐广场,让冀屯新区真正变成了人人向往的“小都市”。

      新区不仅盖起了装有电梯的11层高楼,还入住了一万多名群众。尽管老百姓住上了小高楼,但是烧火做饭还是得靠烧煤。赵化录心想:总不能让老百姓坐着电梯、拉着煤球去过城市生活吧?不仅如此,国家政策也是要求禁烧燃煤,如果不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强行禁止烧煤,未免显得太不近人情。

      2013年那会,天然气刚刚在辉县市开通。当时,副镇长史来臻跑了两三趟辉县市,天然气公司根本不同意在冀屯镇开通天然气。原因很简单,要想通天然气,必须从20公里之外的辉县市区引管道,并过境其他乡镇,用地不好协调,费用太高。史来臻建议,群众反正没有提,能不能缓缓再说。赵化录一听急了:“天马上就冷了,这事不能缓。”铁了心的赵化录就泡在天然气公司赔笑脸、算细账,最终用诚心打动了对方,同意向新区架设管道。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天然气终于通到了冀屯镇居民家,成了当地的大新闻。截至2020年底,冀屯镇33个村将全部实现天然气覆盖,当地群众终于用上了清洁能源。

      除了开通天然气是一大难事外,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和厕所革命成为赵化录心头上另一件大难事。在冀屯镇33个村中,新区的11个村一次到位,完成了城市化改造;另外22个村需要就地完成改造。在厕所革命的过程中,需要改变的是农村群众千百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在农村,旱厕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当地群众早已习以为常。在改造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个别群众家中挖好坑,他还是要到外面上厕所的现象。

      部分村干部主动帮助群众挖好坑、买好卫生洁具送上门、安装好卫生间配套设施,积极引导群众改变生活习惯,确保厕所改造的顺利进行。目前,冀屯镇已经投入8000多万资金,建好了600多公里的污水管网,厕所改造入户率超过80%,群众使用之后都是满口称赞。

      “尽管有的干部在干事过程中感到委屈难干,但是这个事还是需要去做的。要完成一项事业,没有一种革命精神是不行,厕所革命没有革命精神也不行的。”赵化录感慨道。

      2013年,镇党委给93名干部每人发放了一本“民情日记”,要求大家走村访户,记录群众的酸甜苦辣。几年下来,赵化录的“民情日记”记了10多本,摞起来有一尺多高。

      在走访过程中,赵化录发现,部分孤寡老人无依无靠,生活困难。2016年,在村里走访时,赵化录看到宪录村的李桂荣老人一个人生活。李桂荣老人的丈夫去世得早,无儿无女,一直以来独自生活。自此之后,赵化录就把李桂荣老人挂在了心上,经常打电话,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平常工作不忙时,还带着东西过来看望老人。

      每年春节前夕,赵化录专门到李桂荣老人的家中,给老人包饺子,陪老人一起吃饭过节。“赵书记自己擀皮、包饺子,饺子包得可好呢。”李桂荣老人笑着说道。通过不断地走访村民,赵化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一次次地关心和问候之中,将自己和当地的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赵化录同志的荣誉证书

     

      做好“传帮带”,走好干部培养路

      乡镇的活儿千头万绪,光靠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干不完、干不好。这些年,赵化录始终把关心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加强对年轻干部的“传帮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二十多年来,从冀屯镇走出来了3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其中,县处级干部1名、乡镇党委书记6名、局委一把手8名、乡镇长5名。

      “干好22年党委书记的核心,就在于带出了一支一呼百应、说干就干的支部书记队伍、党员干部队伍。正是有了这支队伍的支撑,我的工作干起来才更有力量、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赵化录这样说道。

      乡村振兴,需要组织振兴、人才振兴;而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关键和根本还是在于人,为此,需要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人才走入基层、发展乡镇。

      2019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宋云天,作为河南省选调生来到冀屯镇前姚村挂职锻炼。刚到村里的第一天,赵化录带着他和村两委班子见面,介绍村里整体情况,察看食用菌产业和污水管网建设。初来乍到的宋云天,显得有些拘谨和尴尬,不知道这些千头万绪的工作该从何下手。

      为了让他尽快熟悉农村情况、融入乡土环境、掌握工作方法,赵化录指导他以村里四类“关键群体”为抓手,通过走访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和贫困家庭,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宋云天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辅导功课,忙不过来时,就通过微信群开展线上教学。同时,他还主动到党员干部和村里老人的家中摸清情况、了解困难。只要是群众提出的问题,宋云天绝不回避,亲力亲为地去调查情况,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慢慢地,宋云天和当地群众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在便民服务中心处理工作顾不上吃饭时,村里老人把做好的饭菜专门给他送过去。

      “赵书记让我和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学会用群众语言、群众方法去解决群众问题。通过一年多以来的入户调研,我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进一步理解了总书记所说的人民立场。”宋云天真诚地说道。

      一年多来,在赵化录的指导和帮助下,宋云天干成了前姚村的五件大事。一是前姚村的五亩土地经过上市拍卖了一百多万,成为新乡市第一份入市的农村集体土地。二是完成前姚村的宅基地改革,为集体收入增加了10多万元。三是改变农村的传统农业结构,把庄稼的种植和市场结合起来,利用向日葵花期策划文旅活动,将种植过程变成观光过程、增收过程。四是谋划前姚村的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利用荒废土地打造儿童娱乐项目等。五是设计、重塑农村党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科学、可量化的农村党员干部工作考核标准。

      “通过赵书记的言行举止以及他教给我的工作方法,我感受到了赵书记身上有着深厚的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我们镇上的党员干部发挥了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为群众筑起了一道安全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那时候,我对自己的身份有着十分强烈的认同感。”

     

      明确新目标,描绘发展新思路

      2020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十四五”期间是我们完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一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目标,重头戏主要在农村,农村是关键。只要我们农村能够达成这个水平,还怕全国达不到这个水平吗?”

      在讲到冀屯镇的未来发展目标时,赵化录表示,冀屯镇应该“在全省走前列、在全国找位置”,“要把我们镇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特色新颖的发展强镇,‘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成为全省乡镇前十强、进入全国五百强乡镇”。

      “人只要有目标、有方向,我们做事就会有干劲。”赵化录不仅为全镇定下了“十四五”生产总值超过100亿的目标,还希望未来冀屯镇可以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赵化录将继续把这些目标转换为一个个具体的办事项目,带着党员干部如火如荼地投入到干事创业之中。

      回顾这20多年的基层工作生涯,赵化录已经不止一次地被问起“老赵,乡镇那么苦、那么累,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每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赵化录总是面带微笑,缓缓地说道:

      “20年来,乡镇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回过头来,看到修通的一条条大路,建起的一座座高楼,落地的一个个项目,群众的一张张笑脸,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欣慰。想想这20多年,咱共产党人,不就是图个这吗?”接下来的5年、10年,赵化录将继续为冀屯镇谋发展、作规划,带领当地干部一起书写属于冀屯振兴的新篇章。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