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用京剧艺术讲好红色故事
    发表时间:2023-03-10 来源:学习时报

      “长路上英雄血红霞万丈,多少人求真理浴血翱翔。万千英烈捐忠骨,才有那一座丰碑闪金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蕴含着无数生动的创作素材,具有直击灵魂的力量。

      2018年,国家京剧院创作了现代京剧《红军故事》,素材源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三个故事——“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和“军需处长”,展现了长征路上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坚守革命信仰的崇高精神。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京剧院创作了现代京剧《风华正茂》,弘扬革命先贤上下求索、披荆斩棘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

     

      革命英雄形象的鲜活塑造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筚路蓝缕、艰难求索,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坚定信仰,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品格,激励一辈辈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在京剧舞台上创作英雄角色,立足唯物史观,回归对戏剧美学精神的关注和对人内在精神的深层发掘,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质感,挖掘领袖人物、革命先驱作为普通人的意志情怀,让角色真正“立”在舞台上。从细微走向宏大,从本真走向崇高,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创排剧目时,从具有现代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的艺术视角切入,致力于以最细腻、最生动的手法塑造形象,以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打动观众。《红军故事》中的人物,如刘红根、周国才、白洁、冯康茹、谢梦溪、丁胜男、火雁等,都是红军队伍中的普通战士,他们以血肉之躯坚守信仰,在困境抉择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在“军需处长”的故事中,火雁为了保证后勤供应,不断地把自己的衣物让给其他同志,自己最终却冻死在雪山上。弥留之际,追忆往昔,他想到了温暖的家乡,那里有他心爱的姑娘,有等他回家的亲人。在“半条棉被”的故事中,农妇徐解秀和三位女战士在寒夜中围着棉被叙说心事,如寻常家人一般温暖。分别之际,徐解秀含泪接下半条棉被时,真实感受到了“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自然质朴的情感融于革命的背景,一个个战士的贡献汇入历史发展的潮流,显示出军民一体的鱼水深情,凸显了红军的英雄特质,更昭示他们为我们今日美好生活所作出的功绩。

      《风华正茂》以青年毛泽东及一众革命先贤为主角。作品着力对伟大英雄的平凡化描述,在展现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生活点滴中重下笔墨。三眼井胡同的一间小屋里,毛泽东与同学们过着“八人一床被,大衣轮着穿”的“北漂”生活:在北京大学的教室里,他经历了“乡音重不入流粗衣布履,受冷遇遭白眼被人看低”的失意。在革命历程中,伟人有临危不乱的胆谋,有“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万山红遍换人间”的豪迈,也有着与妻子携手相伴的伉俪情深,与兄弟朋友共创伟业的肝胆相照,有彷徨、失落、欢喜等平凡细腻的情感。伟人形象跃然于舞台,直击观众心灵深处。

     

      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有机融合

      用京剧艺术讲好红色故事,故事是核心,京剧是基石。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都要牢记京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和美学特色。同时,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新的表现内容和故事内核,势必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程式技艺,要尽量避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创作剧目时,我们注重表演程式的传承与发展,在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相统一上下功夫,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呈现出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京剧剧目。

      《红军故事》的舞美具有油画风格的设计感,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同时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感。在“半条棉被”的故事中,我饰演的徐解秀有50年时空的转换,现场将人物从80多岁老人转回到30多岁的乡村少妇,设计巧妙,富有挑战。作品把京剧老旦、青衣的行当和流派相融合,把旦角假声的二黄标准调和老旦的反二黄调相结合,唱腔流畅,音色和谐。这样的创腔对于戏曲演员的演唱和乐队都是一个新的探索和考验。在女战士和大嫂献被、抢被、剪被过程中巧妙设计的抢、夺、拦、剪等程式动作,让人感觉既有生活味儿又戏味儿十足,是对戏曲表演程式的继承与发展。在“军需处长”的故事中,火雁不畏牺牲,弥留之际,挥舞着桃花为他绣制的鲜红腰巾。一对佳人载歌载舞的场景,是火雁心理时空的自由展现,为军需处长壮烈牺牲的场景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更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一抹亮色。在“半截皮带”的故事中,作品借助“托物喻人”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程式表演,自然表露心境,引出老班长儿子英勇牺牲的壮烈往事,展现出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决心。

      《风华正茂》以青春基调阐述革命故事,以唯美意境展示历史烟云。剧本结构接近于传统戏曲的线性上下场,场景灵动,行云流水;导演手法上,在生活化体验和程式化表现、戏剧性表达和戏曲化演绎之间进行大胆探索;唱腔设计上,给主要人物设定了音乐主题,使其有更鲜明的音乐个性和人物特点;舞美空灵简约,前后表演区域采取不同风格,又自由联通。尤其是随着场景变化,对桌椅的现场调度摆放,是对传统京剧一桌二椅的内涵传承和创造性呈现。守正创新的舞台呈现,让更多年轻的观众走进剧场,在寓教于乐中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

     

      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的相得益彰

      案头、场上、大众传媒,戏曲艺术的媒介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用京剧艺术讲好红色故事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红色精神传播好、弘扬好。

      2021年,《红军故事》拍成了京剧电影,走进荧幕,更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里。作品把京剧艺术程式性、虚拟性的美学特征和电影艺术视听语言的叙事性、抒情性巧妙融合起来。演员既展现了唱念做打的技艺,也兼顾电影荧幕的特点,更加注重细腻化、生活化的表演。草原、村庄、雪山等的场景营造,既富真实性又意境悠远,与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棉被、皮带、丰碑等富含革命精神的意象,在特写等镜头中得到强调,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在2022年举办的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上,电影《红军故事》荣获京剧电影类唯一“评委会荣誉影片奖”。

      《风华正茂》2022年参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采用线上线下演出演播的方式。直播中,在尊重和彰显作品本身的文化品质、艺术魅力基础上,通过镜头推拉摇移的精准叙事,摇臂旋转俯仰的气势营造,偏向影视风格的拍摄呈现,富有诗意地展现了作品的气韵气魄,让观众观赏剧目本身的同时,感受影像戏曲的魅力。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具有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受力,传递时代声音,回应时代浪潮。将更多目光投入到推动戏曲和新媒体的结合上去,用数字化平台传播国粹文化,讲述红色故事,为珍贵的革命历史建档,让红色精神浸润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袁慧琴,系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