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赶台口”: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文工团往事
    发表时间:2023-03-0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1943年,习仲勋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任地委书记期间,为践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方针,决定在绥德分区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是年冬季,恰逢鲁艺文工团来到绥德,表演《兄妹开荒》《血泪仇》等新秧歌剧,受到当地老百姓热烈欢迎。看到此情况,习仲勋同志当即决定,成立一个属于绥德分区的文工团。随后就从绥德师范、米脂中学选派学生,向鲁艺文工团同志学习取经,在随团学习4个月后,1944年2月,绥德分区文工团正式宣告成立。

      “赶台口”: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文工团往事 

      歌唱东方红(木刻套色版画) 古元 

      “赶台口”: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文工团往事 

      秦川之春(木刻套色版画) 邸杰 

      “赶台口”: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文工团往事 

      《喂鸡》等剧目剧本 

      当地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主要是逛庙会、赶集会,一旦哪里有庙会集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去看,热闹非凡。时任绥德分区文工团的音乐教员梅丝(王元方)描述当时的场景:“方圆三四十里,来赶集的足足有两三千。九点钟光景,村子就渐渐活跃起来……戏台前头的高坡上,已渐渐坐下一大堆的婆姨们,东西两边的沟里,还有数不清的婆姨们骑着牲口陆续不断地赶来。”

      绥德分区文工团利用群众逛庙会、赶集会的时机,用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开展革命教育,还可满足群众农闲时的娱乐需求。

      文工团的负责同志在实践中认识到,“赶台口”是践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有效途径,他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一场场的“赶台口”演出中。为了服务好人民群众,文工团精心准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单,光古装戏就有几十本,还有几大本子的新秧歌剧……

      经过充分准备,1944年绥德分区文工团便赴米脂、子洲一带开始进行赶庙会、集会演出活动。在1944年至1946年间,绥德分区文工团在绥德分区各乡庙会、集会上开始了连续的一场场演出(“赶台口”)。

      绥德地委高度重视白云山庙会(陕北地区最大的庙会)的演出。在地委的指导下,文工团全体同志经过认真排练、精心筹划,于1945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始连续演了八天八夜的戏,一半的演出剧目是秦腔,其余全是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戏。每天三上台,不用重复的剧目。代表性剧目有秦腔《血泪仇》《石达开》,反对封建迷信的新戏《巫神害》《河神娶妻》,号召学习文化的新戏《上冬学》,还有新编历史剧《廉颇与蔺相如》等。文工团还应庙会要求上演“还愿戏”。时任总务股长的姜应宗一听要演“还愿戏”,立刻请来三个演新戏的演员,他亲自上阵打手锣,新演员即兴编词,一上场便念白:“陕北本是穷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自从来了共产党,一年更比一年强”,“毛主席来到陕甘宁,年年风调雨又顺,耕三余一闹生产,百姓过上好光景”……用新词唱“还愿戏”的创新表演形式,老百姓非常喜欢,以各种方式表达欣喜之情。除了音乐组、戏剧组在庙会上表演外,美术组的汪占非、高之祯等文工团员在商贩集聚的地方拉洋片,向群众展示讲卫生、学文化的新风尚,讲科学接生、学习模范英雄故事的连环画;“小戏”组的同志晚上则在香客聚居的地方,演出表现新生活内容的皮影戏,婉转动听的碗碗腔吸引了大量观众。演出影响巨大,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1946年的初秋,文工团在石窑沟集会上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活动,不仅方圆几十里的老乡都赶过来观看,甚至还吸引了国民党官员的目光。当时的演出盛况通过梅丝(王元方)的回忆依稀可见,“台上三弦急骤地响着,青年盲艺人石维俊在说一本《二流子转变》的新书”,随后上场的是快板作品《时事传》,当说到“蒋军必败”和“咱们的力量”时,说快板的同志看到台下雄赳赳的民兵队伍,即兴来了一段:“杆子长,缨子红,尖尖擦得明又明,赛过三国的活赵云,假如顽固派来进攻,矛子戳他命归险!”听到此的台下观众瞬间沸腾起来,借着群众昂扬的情绪,说快板的同志带头高呼:“打垮蒋介石的进攻!”“反对内战!”……台下响起此起彼伏的回应,开场的宣传演出现场变成了一片呼吼的海洋。随后进入中场休息,团员们抓紧吃饭并准备接下来的正式演出。就在短暂的吃饭工夫,文工团同志也见缝插针,派出一位团员去教战士们演唱改编的民兵歌。民兵战士很快就学会了,自己打着拍子,越唱越起劲。

      短暂的中场休息后,团员们一一登台亮相。他们先用集体歌唱形式作为开场,接着连续演唱《我们绝不再让》《翻身曲》等,激情昂扬的歌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他们由衷地感叹:“歌唱得好,从来没听过!”随后演出讽刺国统区的强盗理论“抢走老百姓的东西没有关系”的剧目《一件皮袄》。最后,演出《周子山》《军民关系》《二流子变英雄》等新秧歌剧,整场演出从早上九点持续到天黑。演完这场又要忙着赶下一场,三天换一个场地,既紧张又紧凑,而全团行军赶路全靠几头小毛驴,由于马不停蹄、风雨兼程,团员们的鞋常常穿不了几天就“狮子大开口”,这些“开口”的鞋被团员们戏称为“礼拜鞋”。当习仲勋同志亲自慰问文工团时,看到团员们的鞋子全“分了家”,他立马找到总务处长,要求给团员们多发几双鞋。领到新鞋的团员,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甭提多欢喜了。

      台上的演出热热闹闹,台下的观众激情澎湃,有的竟然禁不住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欢呼:“反动派,鬼子孙,你要敢来进攻,对准你,脑门心,穿个大窟窿!”也有的观众看完演出热泪盈眶,感叹八路军真有办法,把以前备受歧视的盲人等残障人士变成受到大家欢迎的文艺工作者。文工团的巨大影响,让国民党胆战心惊,为了避免受到文工团宣传的影响,他们将驻扎在蒋军驻点的队伍,每个月换一次防。可以说,文工团的演出活动,真正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

      在习仲勋同志领导的绥德地委的亲切关怀下,绥德分区文工团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常年坚持上山下乡、风餐露宿为群众演出,足迹遍布了全分区的沟沟峁峁。他们表演的新秧歌戏《二流子变英雄》《李兰英翻身》,创作的《一件皮袄》《喂鸡》等新剧目,以及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乡人刘润生》《抗属刘凤莲》《铁柱子老常》等作品,都成了当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通过长期在演出实践中的探索,绥德分区文工团真正创作出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3日 16版)(作者:陈宗花,系河南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政府特聘教授)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