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聆听脚在土地上行走的声音
    发表时间:2021-12-06 来源:文艺报

    作者:赵小莹

     

      中国山河壮丽,文化缤纷,堪称“步步有史,处处有文”,但只有“时时有情”,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细节中的文化。这个发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融入个体、个体融入文化的过程,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与谐。在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游走,犹如在母体里感受母亲的体温,是一次次触摸后的震撼,震撼后的骄傲,骄傲后对母亲更深的爱。

      孙宜学教授的“文化屐痕”系列诗文集,就是作者贴近大地,在行走中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静心聆听万物呼吸后的亲身体验和真实感受的点滴记录。

      2020年,该系列第三辑《江东集》出版,旧履新痕,又增经纬。这是作者自2017年至2020年在井冈山大学挂职期间的文化感悟实录。书名“江东集”,即因井冈山大学位于赣江之东。

      3年来,井冈山大学的春夏秋冬、吉安的风土人情、井冈山的红色遗迹,都让作者产生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工作生活的奔波之途中,因了这种陌生感,他常常产生一种与之前不同的感受,触景生情,写下了一些古体诗、一些“泰戈尔式”的随感和关于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思考,无关韵律,无关理论,只表达真实的情感。作者以吉安为圆心,在世界各地来回摆动的生活点滴,也浸润在这些文字里了。

      井冈山大学是个生机勃勃的百花园。逢时即开的杜鹃花,茶花,桂花,蓼花,芙蓉花,泡桐花,木棉花,樱花……春到换颜的雏鸭,春蛙,锦鲤,水鸟……落叶覆盖的山间小径;每天凌晨准时启奏的群鸟曲;夏夜驱之不去的翩翩飞蚊……作者时有所感,也就随时记录下瞬间的感受,微小的感触。稍纵即逝的思绪,如风而来,随风而去。吹水微澜,心泛涟漪。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遇相知,有时可求不可遇,有时可遇不可求,所以每一次相遇,都是值得纪念和珍藏的生活瞬间。作者把自己视为生活海洋中的一滴水,空气中的一分子,顺风而行,顺水而下,相携相扶,相濡以沫,看似单调的日常生活就会起了诗意,长期梏蔽的精神之泉、心灵之泉就会活泛灵动起来,甚至会凿出新的泉眼,滋生出新的鱼儿,生活也就日新日日新了。

      处处留心,笔下留情,润物无声,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感悟方式、留存方式和传播方式,源自古风,开启新风。诗意栖居之地随处皆是,只要有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和心,并且能把诗意注入日常生活。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在一个个中国人的日常行走中不断聚积深植厚淀形成发展创新延续下来的。作者用诗文中蕴含的热切情感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热爱生活,也是为了让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一切优秀的文化都源于生活并且都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从这个角度讲,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也就理解了中华文化的根和源,也就找到了中外文化沟通交流、和谐共生的径。这是文化行走的美处、妙处和益处,也是文化“走”出去的本来之意。

      井冈山是一座红色的山,井冈山大学是一所红色的大学。站在中国红色文化土地上,作者抚今思昔:今天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的艰苦奋斗和牺牲换来的,后来者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四方俊杰不惧远,镰刀斧头劈顽山”“待到杜鹃尽染血,试看星火已燎原”。井冈山一草一木中蕴含的中国红色文化的灵魂,让作者一次次心潮澎湃。在作者笔下,井冈山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情怀和胸怀,这种精神不但滋养着中国革命一步步取得胜利,而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个有机组成要素,延续并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也必将成为未来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新源点。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理论体系创新者和实践者,作者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等也有很多独特的思考,如“包子披萨同桌论”“精准传播论”“节能传播论”等,都让人耳目一新。中华文化走出去,坚持的是以和为贵,“四海宾朋至,执手谈大同”,一切优秀的文化都基于最朴素的人性,都基于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成就,也都渴望世界成为真善美的人间乐园,因此,崇尚“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会与世界各国文化和谐共生,共存共荣。(赵小莹)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