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君子之勇
    发表时间:2021-11-26 来源:学习时报

    车  凤

      

      君子之道早已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和行为典范。而在君子的德行中,“勇”又受到相当的重视。《论语》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至《礼记·中庸》,又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许慎《说文解字》云:“勇,气也,从力甬声”,把勇看作是一种能够激发行动力量的“气”。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方面,“勇”的观念与战争时代的背景紧密关联,如《曹刿论战》中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另一方面,“君子之勇”的内涵随着儒家圣贤的诠释和践行,也展开了十分多元和丰富的维度。

     

      君子勇而有仁

      儒家思想体系中,“仁”乃全德,统摄其他所有的君子之德。换言之,真正的君子之勇,是统摄于仁的目标之下的,是为实现和维护仁义而产生的顽强刚毅的意志。

      孔子提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划分“勇”为“积极的勇”和“消极的勇”,强调“勇”对君子人格不可或缺,同时也表明了人们通常理解中的勇者,内心不一定全都具备仁德。只有勇且有仁的那些人,才称得上是君子之勇。

      孔子敢于不畏艰难险阻,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面对陈蔡绝粮和匡地被围的绝境,依然弦歌不辍;孟子敢于挑战权威,保持从道不从君的士人风骨,“虽千万人吾往矣”;司马迁面对李陵被俘、汉武帝盛怒,在别人噤若寒蝉时敢于出面舍身辩护;文天祥面临多次劝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毫不动摇慨然赴死……究其根本,皆是因为他们内心里对于“仁”的信念的笃定不移,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人生信条。

      在程颐程颢看来,勇是智、仁得以开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智、仁修身功夫能否践行的关键。智与仁的到来,需要“勇”的推动,勇的真正功能便是守护“智与仁”。事实上,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底色便是“勇敢”,不预设结果、不害怕失败,果敢坚定只为守住心中的正道,甚至会置生死于度外而舍生取义。

     

      君子勇而有礼

      随着“勇”的观念的普遍化,其内涵也日益丰富。人们逐渐将“勇”纳入“礼”的范畴讨论,指出缺乏礼的指导和规范,以血气论勇、以武论勇,“勇”就会生乱。子贡问孔子“君子亦有恶乎”?孔子回答君子厌恶的几种人里,就包含了“勇而无礼者”。

      众所周知,孔门弟子中子路以勇敢著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由也好勇过我”说的都是子路之勇。在子路问到“君子崇尚勇敢吗”时,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

      事实上,子路之勇是外发之勇、血气之勇、勇武之气,表面上看是一种值得赞美的道德,事实上却是君子需要戒惧、警省和超越的。君子崇尚“勇而有礼”,因为“礼”所表达的,是一种敬畏之心。勇而有礼,恰恰说明君子之勇并非自大狂妄,而是在敬畏的同时有所承担。比如周礼中的军礼,规定诸侯国之间的征伐必须找到对方不义的理由,同时不能在对方处于国丧、自然灾害的时间段出兵,即便战争胜利了,也不能杀死伤兵,不可把老年人当作俘虏等。孔子生逢乱世,礼坏乐崩,社会秩序不断瓦解,他对于勇而无礼者可谓深恶痛绝,因此重点强调尚勇的前提是礼的约束。

     

      君子之勇乃大勇

      勇有大勇和小勇之分。孟子就曾提出“小勇”“大勇”之辨。他认为“小勇”即匹夫之勇、一夫之勇、血气之勇,“大勇”即文王之勇、武王之勇,目标在于除暴安良、安天下民。“小勇”受情绪、忿懥驱使,是情欲动心而心失其正的血气之怒。由此可知,君子之勇一定是大勇而非小勇。

      一言不合,拳脚相加,就是匹夫之勇。因为只要有几分血气和力气,不需要有任何志向和修养,这样的勇很多人都做得到,所争的不过是一时意气,所求的不过是一己私利。而君子之勇,是使命担当,是心怀天下苍生,是苏东坡所说的“其所挟也大,其所致也远”,是鲁迅所言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另外,君子之大勇其实还包含了“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着和定力。《庄子·秋水》中曾这样列举和比较:“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正是君子之人格进阶目标所在,无一不是内心强大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正是基于对天道的了悟和通达。

     

      知耻而后勇

      儒家的人格修养追求,根本上而言是要人“向内看”。君子慎独,面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敢于时时克己省察,向自我“动刀子”,深知“仁者先难而后获”,首先要面对的是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

      君子之勇当然也包含了在物质和利益的绑架中能够脱身而出,典型者如孔子的爱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内在精神境界看,颜子能不以贫贱富贵累其心,就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勇。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将“颜子之勇”直接联系起来讨论了十几次,认为颜子是“大勇”人物。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颜子意志深厚不浅露、默识心融,不似孟子铿锵好辩,“圣人体段已具”。二是颜子自反常直、克己省察、慎于持身,表明“颜子大勇”是对自己心灵的安顿,是内在生命的体知,关乎自己的德性,带有强烈的生命意志突破色彩,是真正的勇。

      同样的,君子“知耻而后勇”,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缺点也是需要勇气的。普通人常常碍于颜面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有时则是压根不敢面对自己的缺陷,总是想方设法回避。相对而言,君子的道德功夫在于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境界。“日新之谓盛德”,因此才能“日三省乎己”“闻过则喜”,坦坦荡荡。正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之勇,是因为他们着眼的是自己人格的突破与提升,并不怕颜面有失。

      君子之勇,是君子仁爱、礼义、自省自律、诚意正心的人格呈现,也是君子在漫长的成长和自我锻造中铸就的磅礴之力。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