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萍乡建立的三条红色地下交通线
    发表时间:2022-06-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土地革命时期,党组织在江西萍乡曾建立起三条红色地下交通线,肩负起沟通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传送党的文件、护送来往干部、运送物资和经费等重要任务。

      1930年,党组织在萍乡地区开辟了连接湘赣、湘鄂赣苏区地下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从莲花县至萍乡大安里,再经茅店、宣风珠亭山、石观泉至宜五区(即现天台、竹亭一带),途经的都是山区,隐蔽性强,很快就成了湘赣根据地与湘鄂赣根据地来往的主要通道。据老同志回忆,1930年秋,湘赣革命根据地将主力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缴获的无线电台和大批军用物资送给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就是通过这条交通线完成转运的。

      1932年春,为了开辟湘赣、湘鄂赣苏区的第二条地下交通线,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成立宜(春)萍(乡)醴(陵)边区委员会,管辖醴陵北三四五区和东一区,萍乡北境的五个区,宜春的逸市、金瑞等区,边委机关设在上栗市斑竹山。在宜萍醴边委的努力下,很快就建立了由浏阳的大围山至醴陵白兔潭通往袁水流域的上栗市、长坪里和萍乡县城、安源、宜春等地的地下交通线。1934年2月,湘赣、湘鄂赣苏区又开辟了从慈化经楠木、天台山、水江到萍乡长坪里,再往株萍至大安里的第三条地下交通线。

      为了保障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安全畅通,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曾通过中共萍乡县委建立起多支武装交通队,担负护送干部、传递文件和经费过境的任务。交通线沿途设有地下交通站,有交通员常驻。组织上选拔具有丰富的对敌工作经验、能够广交各界朋友、懂得各行“行话”的同志担任交通员,他们一般都以开茶馆、酒店或做生意为掩护,除负责保护交通线的安全,为过往同志带路,还兼任探听敌情、采购物资、发动群众等工作。

      当时,湘赣、湘鄂赣苏区交通线上的最大障碍是通过袁水河。国民党当局为了对苏区进行严密封锁,派军队从水、陆两方面进行巡逻检查。对此,湘赣苏区在珠亭山渡口设有秘密交通站,并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和秘密联系的方法:每逢街上有敌军,便在渡船的船艄下悬挂一只草鞋,或在渡口的路上插上香;如果插两支香,表示这里有两个连的敌军;如果拍掌,表示安全无事;如果有人唱山歌,表示敌人在这里戒严。由宜五区的竹亭到宣风要经过萍乡的金鸡山,在山下也设有交通站。交通员到这里拍三下手,叫声“老三,快走!”附近的村里就会有人出来送情报。敌人为了阻止红军游击队晚上在水浅的地方渡河,用厚樟水板钉上长长的铁钉放置在河底。交通员发现后,在夜间用四齿耙把樟木板翻过来,让铁钉朝下,保证苏区人员的渡河安全。(作者:吴昌荣)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