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索尔兹伯里笔下的长征是怎样的?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解放军报

    伟大的人间史诗 

    褚振江

     

      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当我手捧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重新认知一位对这段传奇抱着异乎寻常热情的外国人笔下书写的长征时,当年仁人志士那热血义勇的家国情怀,历尽的浴血荣光和苦难辉煌,久久充盈激荡于心间。

      该书的重点并非简单地重述长征的艰辛、为红军树碑立传,而是希望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风云人物可信、全面地展现于读者眼前。在作者笔下,27岁的博古是当时的总书记,他“戴着厚厚的眼镜”“聪明用功,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对代表着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俯首帖耳”,俨然一副苏联“好学生”形象。而创立苏区的毛泽东则一次又一次失去兵权,40岁的他“面容憔悴,颧骨凸出,双颊深陷,眼睛很亮,黑而直的头发几乎垂到肩膀上,整个人散发着苦痛的气息”。还有“屹立不倒的小个子”邓小平……

      全书甫一开始便突出了红军高层的内部斗争,借此揭示红军内外交困的情境和长征的前因。对于长征的领导者、自毛泽东以下中共立国的诸位元老,书中也均从早期经历开始一一介绍,探讨其思想形成的渊源和走向,并在书末点出了众多长征中坚人物的最终结局,使读者跨越时空了解长征对前辈革命者一生的影响。

      出于对长征的推崇,全书洞见历史、涵养现实、托举未来,在留白处蕴蓄了看不见的能量,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中国革命者激情、勇气和智慧的赞叹,对中国革命和长征描述的角度却又独树一帜。除了中国本土党史专家和经历长征的在世老人采访所言之外,作者还从大量中外当事人的回忆录中抽丝剥茧,以还原人物和事件的全貌。对历史存疑的问题,如进行长征的决定,一、四方面军的冲突等,作者也持开放的态度,多方采信,以期客观发掘史实。

      索尔兹伯里在中国历史学家和在世的长征亲历者的帮助下,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画面、故事、细节等,重构了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不仅仅是枪来弹往,而是集三大战役于一身——与蒋介石和地方军阀之间的战斗,与自然环境的战斗,还有最关键的,中共内部的斗争:领导人和领导人之间,方针和方针之间的博弈。红军的指挥员久经锤炼,能力出众,他们一起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战斗。他们熟悉这块土地,也了解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他们翻越了崇山峻岭,渡过了急流险川,打了数不清的漂亮仗,击退了凶残的敌人,他们把红军的威名传遍四方。

      永远不会有人了解到底付出了多少人的代价。仅红一方面军,开始出征的时候有八万六千人,结束时仅余不足四千人。而且还不能直接用这些数字加减,因为长征途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扩红。这些“损失”了的人手并非全部牺牲,也有一些是掉队和开小差的。漫漫征程,他们每走一里就强大一分,直到最后毛泽东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鲜血和勇气、胜利和失败、绝望和希望共同谱写的一部人间伟大史诗。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再长,坚持前行总会致远;山再高,不断攀登就能登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面临着更多困难,呼唤着我们持续接力、勇毅笃行,走好新的长征路。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