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吕梁英雄传》:全民抗战的缩影
    发表时间:2020-12-03 来源:中国国防报
     

      《吕梁英雄传》是晋绥解放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抗日生活丰富、物质条件却极为落后、文学创作较为薄弱的时代,它领跑了解放区长篇小说的创作。同时,作品表现的火热战斗生活所引发的强烈关注,不仅有力地宣传了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同时也鼓励了一批批热血青年走向抗日战场,在精神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吕梁英雄传》的故事来源于晋绥边区真实的战斗英雄事迹。1944年12月7日,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在陕北神府县召开,会上表彰了780名各类抗日英雄,其中包括124名民兵英雄。正是在这次大会期间,《晋绥大众报》的负责人找到马烽、西戎,请他们在报纸上介绍那124位民兵英雄的事迹。此前,虽然马烽、西戎都在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学习过,但是,他们学习的专业都不是文学,马烽学的是美术,西戎学的是戏剧。不过两个人都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兴趣,并已经创作出一些作品。对《晋绥大众报》的信任他们特别感激,立即着手对这124位抗日英雄的事迹进行整理。报社对作者提出的要求是,挑选其中的典型材料进行加工,编写成故事在报纸上连载。这样,两位作者就根据这些民兵战斗英雄的事迹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的是吕梁山下一个叫康家寨的村庄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民兵武装,实行劳武结合,反对汉奸维持会,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的英雄故事。作品描写了雷石柱、武得民、康明理、孟二愣、张勤孝、李有红、赵得胜等众多英雄形象,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成民兵,斗恶霸,捣毁维持会,炸碉堡,破坏铁路,营救战友,与日军、汉奸、地主们展开了一场人民战争。

      马烽、西戎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手法,直接采取章回体的方式来叙事。“章回体”这种产生于明清时代的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方式通俗易懂,故事性较强,情节曲折生动。因而,虽然《吕梁英雄传》的故事来源于真实人物身上零零散散的事件,但在构成小说时却形成了有头有尾,有完整故事情节,有出乎意料悬念的生动、曲折的叙事作品。通篇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战斗故事连缀而成。在叙述中,雷石柱这个主要人物既有自己的故事发展线索,又同时承担着这部小说“串接”人物的任务,通过雷石柱的行动把武得民、康明理、孟二愣等其他英雄一个个勾连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英雄群体。

      经过精心准备,从1945年6月5日开始《吕梁英雄传》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边写边发,至1946年8月20日共95回连载完毕,历经一年多的时间。1946年4月由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合编了前一部分,组成37回出版成书。后来,作者对全部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共编成80回,于1949年5月由新华书店列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出版。我们现在通常阅读的版本,是1952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也是《吕梁英雄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

      在连载过程中与正式出版后,《吕梁英雄传》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报社每天都会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谈自己阅读小说的喜悦之情。当时解放区的读者大都识字不多,许多人都是请别人念给自己听,从中享受作品带给他们的快感的。有些读者不仅要读,而且还要提出见解给作家,有些问题甚至连作家都没有注意到。因为作品是由两个人联合创作的,又赶着在报纸上发,所以有时难免出现“穿帮”的情况。马烽在《散文杂感》中就记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西戎在前边的一回里写到有个老大娘被日寇炸死了,而马烽在后面写的另一回里却写到那个老大娘提上鸡蛋去慰劳英雄了。当时两个作者都没有发现这个破绽,却被一个不识字的读者注意到了。在一封由一名小学老师代写的读者来信里,那位不识字的农民相当不满地指出:“前些日子报上说她被日本鬼子炸死了,今日报上又说她还活得好好的,她是吃甚灵丹妙药啦?”

      小说受关注的程度远远出乎作者与报社的意料,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从晋绥边区有限的区域扩展到了其他解放区。小说所描写的战斗内容及人物在故事中与日伪军斗争的方式甚至被一些解放区模仿。

      作品成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故事的真实性。来自于124位晋绥抗日英雄的一线亲历故事,与晋绥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地点、熟悉的事件经过,虽不一定是读者亲历,但是,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人的故事在有限的区域早已被传诵过了,他们乐于看到“自我”在文学作品中被表现出来。其二,作品所采取的已经被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叙事方法是其深受欢迎的重要因素。章回体小说这种类似民间说书的手法是解放区读者所熟悉的,作品中所使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民间语言,也使得读者容易接受。如“维持也是为全村安生,这是蛇钻到竹筒筒里,只好走这条道儿啦。”“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等俚语、俗语、大白话都是其强烈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第三,强烈的阅读期待。在物质生活贫穷、精神生活匮乏的时代,一部生动鲜活的抗日作品自然会让期待了解世界、渴望命运发生转变的百姓所热衷,他们期待着从作品中看到现实与未来。

      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不顾流血牺牲,到处攻打敌寇,书写下不少可歌可泣的篇章。作为解放区长篇小说的开端,《吕梁英雄传》虽然讲述的仅是一个小村子里发生的英勇斗敌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军民在抗战岁月艰苦斗争的轮廓。(张志强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