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红原之名,从何而来?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解放军报

    那面孔,栩栩如生 

    奕 辰

     

      四川阿坝州不仅有九寨沟,还有红原县。红原,因红军过草地闻名于世。如今,这里也搞起了红色旅游开发,北部的日干乔大沼泽,曾是红军过草地的一个重要地点。重走长征路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着。

      茫茫草地,留下了“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等无数动人的故事,遗憾的是,没有一位摄影师留下一张过草地时红军官兵的脸庞。81年后,一位年轻战士告诉我,虽然不知道他们长得什么样子,但在我们心中,他们永远是颜值最高的军人。

      为什么?因为红军官兵在这里再一次挑战了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极限,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生命壮歌。1935年8月,红军进入海拔3500米以上的川西北水草地。这里草地纵横数百里,河沟交错,被藏民称为“死沼”“鬼谷”的泥潭和沼气带密布,无路可行。这里气候变化无常,狂风暴雨随时袭来,不时有冰雹从天而降,夏天昼夜温差达30多度,白天紫外线灼伤皮肤,晚上却冻得浑身发抖。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一队队衣衫褴褛的红军官兵,一往无前地选择了向前、向前!“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啊,这里泥潭恐怖,他们稍不注意就会陷进泥沼;他们极度缺乏食物,只能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他们穿着单衣或夹衣,在夜晚需要面对零度以下的气温。在极端恶劣、几乎没有给养保障的条件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在死神的威胁下走出草地,在最恶劣的天气,征服了世界上最难行的地貌!老红军杨定华在《雪山草地行军记》中写道:“蜀道之难,恐难比拟其万一!”草地上发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今天听来还是那样令人荡气回肠。

      1960年,红原建县时,在过草地时曾九死一生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其命名为“红原”。我相信,在那个时刻,红军将士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定再次浮现在他的眼前。是的,那些面孔永远难以忘记,他们永远栩栩如生地印刻于历史,闪耀在无数人的内心深处。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