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天津:“和平夜话”聊到百姓心坎上
    发表时间:2022-01-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刘 茜

     

      寒风凛冽,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沿线的十几个主要路口,都有不少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上岗执勤,疏导往来车辆、劝阻违章行为……

      志愿服务在天津市和平区底蕴深厚、蔚然成风。2020年7月,天津市和平区启动了“和平夜话”文明实践活动,发挥党同人民群众融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政治优势,全区党员干部全员加入志愿者行列,在“八小时之外”深入64个社区,走近群众交朋友,深入社区摸实情,听取意见解难题,搭建起党员干部与居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办实事、解难题——为民服务称民心 

      想群众所想,心贴心办好事,满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这是“和平夜话”文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和平区坚持将“夜话”作为党委政府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重要抓手,组织党员志愿者对辖区居民群众进行回访,依据需求建立“办实事清单”690项,通过“和平夜话”,把城市管理与群众利益结合起来,解决了同方花园地下车库扬尘等一大批群众的“烦心事”,在全区6个文明实践所和64家实践站设立“城市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作业人员提供饮水用餐、遮风避雨等基本服务,以真诚为民情怀赢得群众理解、信任和拥护。

      “简单的扶手解决了我们社区老年人的大难题!”前不久,家住和平区劝业场街林泉社区的张大爷特意委托儿子送来了锦旗,感谢“和平夜话”为他家办的好事、实事。张大爷住的是伙楼院,二楼虽不高,但是楼道狭窄,没有安装扶手,对于半身不遂的老人来说,上下楼成了大问题。“夜话”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与老人“唠嗑”,了解到老人的需求,积极与区民政局沟通对接,经过多次实地测量,崭新的扶手终于安装到位了。“新扶手是尼龙材质的,握着不打滑、不冰手,明亮的橘红色看得倍儿清楚,握着手心暖暖的,我们心里也暖暖的。”张大爷说。

      急群众所急,实打实解难题。和平区的党员干部与群众拉家常、聊生活,收集梳理了大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用文明实践创新之举承托起城市民生的幸福之盼。在“夜话”活动中,和平区先后建成9个一级老年人食堂、64个二级助餐点,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1万余人次,成立多个残障人士免费康复站,现场协调安装马桶扶手架,解决如厕难题……

      在“和平夜话”文明实践活动中,南营门街一名92岁的老人通过“志愿和平”App“点单”平台反映由于年事已高无法独自居家洗澡的问题后,相关部门立即开展摸底调研,邀请专业人士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共同提出“解题思路”。随着南营门街老年助浴站的落成,以及老年助浴服务纳入“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支持范围,困扰南营门街1200余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洗澡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和平夜话”的双向互动、精准对接让民情“小事”处理更快、久拖“难事”解决更顺、便民“实事”惠及更广。以“和平夜话”载体为“圆心”,和平区画出了精准服务群众的最大“同心圆”。

     

      走基层、靠群众——建强堡垒聚民心 

      和平区面积9.98平方公里,有35万名居民,人口密度大、老旧房屋多,老百姓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愁什么,党员干部需要洞悉民情,才能看得准、摸得透。

      去年7月的一个傍晚,区排水管理所所长殷瑞戴着“和平夜话”身份卡,又来到了新兴街卫津路社区。每周三下班后到这里聊“夜话”,已成为他一年多来的一种习惯。

      在与社区居民的“夜聊”中,他了解到社区由于地势低洼,只要下大雨,雨水就会倒灌进小区,有时好几天都排不干净。群众的诉求就是行动的指南,殷瑞立即安排专业人员对小区排水管道进行集中冲刷,清掏堵塞的下水井。8月中旬的一场大雨过后,小区的积水没多久就排干了,居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这些来到他们身边倾听心声、解决困难的党员干部赞不绝口。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平夜话”以“向群众汇报”为工作导向,将党的立场主张贯彻到文明实践全过程,在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中打通人心、汇聚力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不断夯实基层党的宣传阵地堡垒,通过“夜话”“大走访”,进一步让文明实践走深做实。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和平区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和平夜话”新时代文明实践,以真情感染群众、以服务温暖群众、以作为带动群众,唱响“我是人民的公仆”“我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和平区率先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覆盖,将7200多名党员志愿者编入352个网格,真正让党员干部身体沉下去、问题兜上来、诉求解决好,让“和平夜话”坚持经常、融入日常、干在平常。

      为解决“夜话”中反映的群众缺少文化活动和展示场地问题,和平区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与党史学习教育,打造了“和平夜话·津湾之夜”,设置了“海河红船”“红色剧场”,举办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专场等演出15场,吸引全市240万人次参与“红船打卡”,让百年党史照亮新征程,让文明甘泉浸润人心。

      截至目前,全区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基层一线,开展“夜话”33万人次,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为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绘底色、增亮色——志愿服务筑同心 

      30多年前,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13位居民在社区党支部的组织下组成邻里互助小组,点燃了和平区社区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1989年,新兴街成立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并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

      朝阳里社区文化志愿者卢淑春已70多岁高龄,她的母亲陈秀文是当年朝阳里社区为民服务小组的13名创始人之一。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卢淑春眼中噙满了泪水。“1988年母亲开展志愿服务时,我39岁。看到她每天忙前忙后,真是既感动又心疼。感动的是母亲的无私大爱,心疼的是母亲年事已高。”卢淑春说。

      据卢淑春回忆,当时母亲陈秀文和父亲一起,每天都会帮助社区里的一名孤寡老人,从买菜送饭到陪老人聊天,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的生活。

      多年来,卢淑春走在了母亲曾经走过的路上。她多次深入养老院、困难老人家中,开展京剧义演活动,极受居民欢迎。“我自己当了志愿者,才真正理解了母亲。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收获快乐的是自己。”卢淑春说。

      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时至今日,和平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11万人,每3位常住居民中就有一名志愿者,这里有志愿团队764个,累计服务时长1467万小时,形成了“心目影院”“爱心助空巢”“最美的风景”等全国知名的志愿服务品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化为和平基因,融入市民血脉。和平区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区“六连冠”,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奉献杯、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等荣誉。

      和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尹东华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嘱托再出发,深学笃用,将志愿服务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融为一体,以文明的‘软实力’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硬支撑’。”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