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思维新举措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创造性提出的科学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要求和实践要求。2024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新质生产力提出了相应的部署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用新思维新办法新举措将之贯彻落实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中去,贯彻落实到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中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人民性的价值取向
新质生产力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人民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遵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新质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人民群众需要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人是最活跃最宝贵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激发并释放出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意味着,人民群众创新精神、创造激情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造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标尺是人民满意。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意见是一把好“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与短、优与劣、冷与暖。我们党发展新质生产力进展如何,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如何,都应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从经济维度看,主要是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显著与否,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成效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如何;从社会维度看,主要是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能为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哪些获得感,以新质生产力所生产的新产品、新服务,是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动态更新经济业态
对待新质生产力,既不能囿于旧的思维惯性滞后于形势变化,也不能一哄而上流于形式和盲目蛮干。要进一步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制,引导各方面深耕产业细分赛道、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动态更新产业图谱、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形成全要素全链条的产业发展生态,通过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谷子经济等丰富多样的经济业态,融入百姓生活的每一处角落,编织起美好生活图景。
积极推进首发经济,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适应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趋势,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不断盘活冰雪经济资源,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向老年人提供就餐、就医、照护、文体等事业范畴的公共服务,满足老龄群体的多层次、多样化产品和服务需求,提高老龄群体的生活品质。积极尝试乘势“起飞”,因时因地制宜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以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形成综合性的低空经济新形态。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二次元文化逐渐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为谷子经济提供了庞大的潜在消费者基础,要因势利用动画、动漫、游戏等打造周边产品,拓展产业链,创造更多文化价值和消费体验。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符合发展规律的生产力体系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1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要求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包括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生态组成的生产力体系。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包括科学通过向生产力系统中各要素的渗透,也包括作为连接科学与生产纽带的技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全面发展的智力支撑。社会生产力是以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力,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福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文化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既包括具备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生产文化产品,又包括文化本身为社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动力。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而且是人类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根本前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几大生产力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同向发展、同行发展、共赢发展,统一于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几大生产力发展,比如以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进路
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至关重要,需要从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社会治理这三个方面来推进。科技创新要有效对接人民需求。科技创新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活质量提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民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一方面要求科技创新应当紧密围绕人民的实际生活需求,着力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要通过新兴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同时,还需要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拓宽文化体验渠道,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要着力提升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取决于生产力能否推动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民生福祉都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以拉动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劳动者收入水平上升,使人民收入和福利状况得以实质性改善;需要在促进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供应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振兴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社会治理要注重保障人民权益。在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社会治理与人民权益保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运用现代科技力量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一方面要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另一方面要借助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政务公开透明,确保公共资源公平公正地服务于全体人民。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大政方针,通过完善市场制度、创造公平环境推动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激发各类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发展以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升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坚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水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形成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完善“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
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加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为各类资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在“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方针引领下,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有序流动和健康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质生产力。
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加快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制度下完善分配制度,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各类要素公平参与分配;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制度政策,让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
新质生产力是在现代化发展趋势下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这个时代之问的科学回应。要使新质生产力突破西方价值观中的“见物不见人”的生产力的俗套,就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新质生产力赋予独特价值意蕴,为其精准定位于人民立场指向。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党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肩负着“不负人民”的使命和责任,经过多年奋斗,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新征程,党恪守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价值坐标,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贯彻到发展人、惠及人、成就人的实践过程中,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伟大建党精神熔铸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思想优势。新质生产力同传统生产力相比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需要以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凝聚力量,推进新质生产力理论成为普遍共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初衷不改、本色依旧的政治品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彰显了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系统的工程,奋进新时代新征程,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品格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保障。在初心使命执着追求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引方向,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系广西社科界智库咨询课题“‘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语境的内涵要求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执笔人:何成学)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