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坚持问题导向与坚持系统观念的辩证关系
杜飞进
坚持问题导向与坚持系统观念,都是谋划和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运用的重要方法,必须统筹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阐明了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的几点,其中第二点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第五点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可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不能离开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不能丢了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改革开放的鲜明特点
一切奔着问题去,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改革开放的鲜明特点。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正是因为我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才成功解决了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项改革实践突破和每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都是为了解决重大的实践或认识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对国内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我们党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明确“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此为基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的问题,我们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全面改革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和拓展。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这些突出矛盾和挑战以一个个具体问题呈现出来。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这决定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仍然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科技创新能力制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在经济承压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新的困难;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开放发展面临新的风险;“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党的建设面临新的问题;等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开出的管用药方。落实好这些改革举措,也要奔着问题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有的放矢推出改革举措,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经常回顾、总结和研究,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得不彻底,分析和预判哪些领域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超前谋划,精准施策。坚持问题导向,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持续深化改革,才能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
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统筹谋划好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推动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处理好重大关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要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就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就要深入认识“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既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又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要深入认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就要深入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和公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的方向前进,又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就要深入认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努力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就要深入认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无论是出台改革方案还是推动改革落实,只要涉及到这些重大关系,就要多想一步,想深一层,以系统观念统筹把握好重大关系,避免畸轻畸重和只看一点、不及其余。
坚持新老问题同步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这是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中有的是老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其诸多表现形式;也有大量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还有发展站上更高台阶后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新旧动能转换等。多数情况下,新问题和老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截然分开。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善于从老问题及其发展变化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新问题及其生发萌芽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才能统筹解决各种新老问题。比如,建设教育强国,这是一个老问题,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的情况下,怎样培育更多创新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为此,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串联式”发展过程,我国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高度压缩的时间内,现代化的复杂程度更高。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着眼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更高远,任务更艰巨。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各项重大改革举措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把各项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实统一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如此,才能增强各方面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更为广阔的前景。
统筹把握坚持问题导向与坚持系统观念的关系,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
坚持问题导向与坚持系统观念,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而矛盾是具有系统性的。矛盾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客观事物包含许多矛盾;其二,客观事物的特殊性源于许多矛盾的相互联结;其三,客观事物的性质取决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系统又具有矛盾性,它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因此,认识矛盾、解决问题,既要突出问题导向,又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只有问题导向而缺乏系统观念,就抓不住工作重点,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对一个一个“孤立”问题的疲劳应对中;如果只有系统观念而缺乏问题导向,干工作就可能理不出头绪、找不到抓手,满腔热忱却不知何处施展。统筹把握坚持问题导向与坚持系统观念的关系,在实质上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只有把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兼顾、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才能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改革规律,以全局观念谋划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才能强化系统集成,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改革探索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更为有效的路径。
(作者为北京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