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理论强党 >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理论强党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表时间:2025-02-17 来源:大连日报
洪晓楠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文化自信。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创性概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更基础,是从文化自信的基本性、基础性这个角度讲的。文化自信更广泛,是从文化存在形式、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角度来讲的。文化自信更深厚,是从文化影响人心的深入性来讲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旦文化自信树立起来,这个影响就不仅是深厚的、深沉的,而且是长远的。
自信才能自强。文化自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认识一以贯之、持续深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来说又分为两个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表述略有不同: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种表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原因。
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彼此有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坚定文化自信不能止步于坐而论道,必须体现在文化自强的行动上。作为文明大国、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负责任大国,中国要立足自己的实际,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的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是推进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自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进一步弘扬革命文化。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了包括井冈山精神等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辽宁是革命热土,积淀了丰厚的红色基因,红色“六地”文化资源是激励辽宁人民砥砺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生产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作为文化大省,辽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瑰宝众多,红山文化、三燕文化、长城文化等众多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多彩多元、底蕴厚重。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化自立,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提升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能力,深化理论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提升舆论舆情导控能力,让主流舆论真正占领主流;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价值引领能力,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提升文化文艺原创能力,推出更多“出海破圈”成果;提升文体旅产业竞争能力,形成可持续产业活力;提升文化安全守护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市,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