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理论强党 >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理论强党 >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发表时间:2025-01-09 来源:南方日报
沈成飞
●《纲要》概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怀、鲜明实践品格,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党的领导主导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面向未来的发展性,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源自于历史的实践,也必然指导和推动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出版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从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实践为导向,通过理论逻辑论证、历史逻辑展现、世界逻辑对比,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
《纲要》通过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性分析、整体性概括、逻辑性论证、鲜活化表达,概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怀、鲜明实践品格,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党的领导主导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面向未来的发展性,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文化建设首先要遵循中华文明主体性的价值表达,围绕中华文化延绵不绝和中华文明辉光日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要》以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为叙事背景,以中国文明蒙尘及其复兴为问题导向,论证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大潮中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如何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纲要》认为必须始终坚持中华文明主体性,在历史传承中发展,在中外对比中塑造,在发展竞争中完善,以此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视野。
《纲要》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论证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解释力。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主体性,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第二个结合”就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展现,并巩固了这一主体性,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坐标和文明航向。贯穿其中的是,中国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现实逻辑。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的同时,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也沉渣泛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空前尖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纲要》从现实角度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上的必然性;坚持党的领导就要改善党的领导、提升党的领导本领、现代化治理能力,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领导文化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纲要》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价值遵循,即必须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新时代文化建设高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纲要》以“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为题专门阐述了在文化建设问题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属性、旅游业的民生属性,进而总结文化体制改革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新时代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华文化进步的发展性。《纲要》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出发,阐述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同样,中华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现在的,也是未来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解决现实问题,回应时代呼唤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纲要》概括性地提出,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不仅在文化建设问题上倒叙文化发展过程,也旨在进一步强调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贯通性和未来性,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具备这种继承发展秉性。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源自于历史的实践,也必然指导和推动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纲要》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文化本位。《纲要》提出“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两个结合”。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必然要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不一样,之所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本位的方法论必然会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双创”的发展导向,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必然要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手,其中的关键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纲要》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具体要求。新时代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新时代物质文明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纲要》提出要辩证地、全面地、平衡地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西方现代化最大弊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超越,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本质——人的现代化。
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阶级性的价值立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价值性的文化宣传,也不存在没有导向性的价值教育。各种文化宣传、价值教育总是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表现其阶级性和政治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宣传文化工作作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什么抽象的绝对的自由。在此项工作上,首先坚持党性原则,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确保其始终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极少数人服务。这一点必须理直气壮,而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纲要》还认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这些论述都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具体要点,提供了切实的行动方案。
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树立良好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是历经五千年历史进步和文化融合发展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无论在古代的民族融合中,还是在现代困境里,都共享了一个中国的历史记忆,这是中华文明卓尔不群屹立于世界的底蕴和基因。《纲要》概括地提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明确坚持各民族发展的统一性和共同性,明确各族人民共同的身份——中华民族,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纲要》从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不相匹配,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出发,提出要掌握国际话语权,尤其是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不能停留在“他塑”而必须“自塑”。对此,一方面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传播于外;另一方面要通过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即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系统提炼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论和新实践。
(三)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具有高度民族复兴自觉和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近代中国曾因政治腐朽、经济凋敝、社会动荡而导致国人文化自卑,甚而文化自谴。国人时时有因西方文明冲击而束手无策的茫然和危机感,产生“文化根本上不如人”的“文化自弃”。但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中国人一旦在精神上获得主动,复兴文化的自信就开始养成,从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到新时代文化自立自信自强,我们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也找到了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荣耀。
《纲要》的编辑出版适逢其时,在鼓舞全国各民族人民文化自信、凝练文化建设共识的基础上,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广大人民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投身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实践经验。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23&ZD031)的阶段性成果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