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
中共潮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刘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高度,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支点,支撑起这一思想体系的宏伟大厦,彰显了这一思想始终扎根中国文化沃土,始终聚焦中国具体实际,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有力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一直强调并坚持的,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提出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又作了深入阐述,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重大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准确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宽广视野和远见卓识,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独立要素标注出来,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列起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总结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百余年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的宝贵经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毛泽东同志着力探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用中国思想、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革命、建设的基本问题,比如,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将班固《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实证与考据方法进行创造转化,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把《礼记·礼运》中的“小康”社会理想进行创新发展,应用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设定,用“小康”社会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吸收借鉴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传统治国理念;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吸收借鉴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等古代吏治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借鉴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等传统价值理念。历史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深深扎根中国文化沃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伟力。
这一重要论断生动阐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涵育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够被中国人民所理解并掌握,不是偶然的,而是因其思想精髓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融通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精华,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比如,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张载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朱熹的“一中有二”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大同”理想的阐释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相融相通;等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有其逻辑可能,更有其逻辑必然。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从5000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鲜活的民族表达方式、更鲜明的民族特点,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信仰,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力量。
这一重要论断极大彰显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鸦片战争之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在文化心态上实现了向自信自强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有了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自觉发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更加凸显中国文化的自主地位,形成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供了源头活水,奠定了这一重要思想的文化底色和民族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广袤中国大地和中华民族历史,吸收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各种优秀文化因子,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阐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习近平总书记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多次引用《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阐释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心和自豪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科学回答了“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与弘扬光大。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党智慧,用“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强调对党忠诚是生命线,用“善莫大于作忠”强调当好县委书记,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以对党忠诚的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党性修养、锤炼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非凡理论造诣和深厚文化底蕴,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实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遵循,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断走深走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坚持以文释义、以文化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的联结、方法上的共通、价值上的契合,才能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民族特色和丰厚文化滋养,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贯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用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阐释其精髓要义,推动其更好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比如,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领袖情怀,可以同庄子的“至人无己”、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结合起来,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历代先贤故事,讲清讲透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智慧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基层理论宣传在润物无声中深入人心。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着力打好“文化牌”,打造的“潮州工匠”百姓宣讲员队伍,用非遗传承人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故事阐释大国工匠精神,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同时创新“理论+非遗”传播模式,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潮语快板、潮州歌谣等理论传播产品,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百年奋斗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同频共振、双向互动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不能全盘接收、照搬照套,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用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更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比如,“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存在“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人天同律”“人天同象”等多种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引用《荀子·天论》中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将“天人合一”解读为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传承弘扬潮州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重发扬与当代城市精神相契合的有益成分。“三山六海一分地”的潮汕地区,潮州人向海而生,骨子里素来有着敢闯敢拼、勇立潮头的拼劲干劲,我们要赓续潮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内核,把传承潮人精神品质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潮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着力打造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创业之城,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赶超、跨越发展的奋进力量。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坚持守正创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方式。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加强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和转化利用,推动珍贵文物、精美书画、舞台演出等文化精品数字化呈现、网络化传播,涌现了《典籍里的中国》、“数字敦煌”等一批经典案例。坚持人民至上,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家规家训、村规民约,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近年来,潮州立足资源禀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潮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潮州文化探源工程、潮州文化大传播大发展工程,镇海楼等文化地标复建完工,上线国内首个“元宇宙”地方工艺美术馆;强化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以及海外媒体合作,高标准办好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暨潮州工夫茶大会、第31届中国厨师节等全国性重要活动,“潮州工夫茶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民俗”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挖掘、提炼、弘扬潮州文化中蕴含的奋发自强、感恩包容、崇文重教、为政以德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将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主流价值融通起来;同时发挥著名侨乡的优势,建成“潮之传承”潮文化寻根基地,开展“寻根之旅”海内外潮籍青少年潮语潮文化夏令营等活动,支持香港潮籍社团举办“潮州节”,以侨为“桥”,推动潮州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讲好潮州故事中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