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发表时间:2025-04-01 来源:山西日报
董亚炜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两个结合”的提出,意义重大。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理论创新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历史充分证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进行的创新发展,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历史经验总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的政党。一百多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化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现代化作为人本身进步的历史,能否从根本上摆脱人自身形成的历史文化基因。因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首先正确对待中华文明这一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5000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5000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两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两个结合”的提出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胜的信念。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必胜的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遵循的是规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
“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理论指南、制度依据与发展动力。“两个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承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又立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出来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领导干部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薪火相传,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和平交往的“和”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同时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两个结合”开辟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新探索。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加强政治建设 提升政治能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坚持党的领导是重大原则问题。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上在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讲政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党群关系是政治关系的核心。“两个结合”转变为实践最终取决于党如何引领人民群众。在此基础上,“两个结合”的实践离不开党的领导,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引领大众,既是领导者的政治责任,也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不断引领群众在追求个人幸福和满足物质利益的同时,向上向善,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公共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引领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为此,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增强实现“两个结合”的自觉性。  
一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敏锐性和鉴别力。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发展人类文明的宽广视野,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科学理性地比较中西文明的优劣,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根脉和独特标识更加鲜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二要不断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精神领悟力。全党只有不断提升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准政治方向,既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只有全党不断提升政治领悟力,“两个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  
三要不断提高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能力。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在具体工作中,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当前,全党要进一步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推进改革各项举措,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真正把“两个结合”落到实处。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