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文化创新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发表时间:2025-02-07 来源:《新闻战线》2025年1月(下)
缪克构 徐轶汝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新民晚报创办至今已有96年历史,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颇有积累。新民晚报海外版成立于1994年,在海外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新民晚报还打造了自有外宣品牌VOB(外滩之声Voice of the Bund)。在此基础上,新民晚报努力探索国际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双创新,以报社蓬勃发展的短视频业务为助力,从2021年起打造国际传播IP“老外讲故事”,连续四年推出五季融媒产品,生动鲜活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4年10月,为助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联合制作推出20集系列产品《中华文化圈粉记》。作为第五季“老外讲故事”的核心之作,《中华文化圈粉记》生动讲述“老外”眼中的中华文化故事、文化现象和文化力量,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实力圈粉。截至当年10月底,《中华文化圈粉记》系列短视频全网曝光量近3亿,点击量超1亿,点赞超200万。
精挑细选采访对象 注重展现文化创新
《中华文化圈粉记》选题策划之初,就确定选择的采访对象既要喜爱中华文化,又要有亲历的生动故事,还要兼顾广泛的国家分布。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15个国家的20位外国友人分享了他们与中华文化的奇妙相遇和深刻体验。
《中华文化圈粉记》延续了“老外讲故事”系列一人一集“漫”访谈的形式,着力聚焦外国友人的个性化表达,不讲大道理,多说小故事,叙事风格平实而鲜活,可读性可视性强,让观众可感可亲。“漫”访谈要求采访团队具备较高的叙事能力——在一个大议题下,每集设置一个小议题,充分挖掘每位“老外”的个性化故事,以丰富而生动的讲述,有效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例如,美国的石江山教授来沪参加诗歌交流活动后,第二天就要回国。团队争取到随堂拍摄石教授授课的机会,文字记者抓紧时间随车采访。作品《我用英语写绝句》以3分钟的短视频和整版图文报道呈现,让人耳目一新。
事实上,系列产品中每一位“老外”都各具特点,有趣有料。例如,一些“老外”中文名字的由来令人印象深刻:“上海女婿”阿根廷人吴飞得说,姓“吴”是因为自己喜欢研究吴语方言;来自塞尔维亚的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菲利蒲,遇到新朋友时总会自我介绍:我叫菲利蒲,蒲松龄的“蒲”。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提升了叙事颗粒度,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作品也更有感染力和信服力。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引“老外”的关注,进而使其“路转粉”,成为融贯中西方、多视角解读、积极交流互鉴的“行家”。视频中,武术、书法、诗词、民乐、中医……这些跨越数千年依旧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老外”群体间建立起了多方位的精神交流与价值共鸣。
比如,意大利人白麒柏是叶氏咏春拳传人,在上海开办了一家教授咏春拳的武馆;德国钢琴家奥斯卡和中国古筝演奏者合作的《曹操》《霍元甲》等作品火爆网络;美国女孩宋莉乐穿着中国民族服饰,在外滩引来中外游客围观赞赏……《中华文化圈粉记》着眼于此,通过展现“老外”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分享他们被“圈粉”的心路历程和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感悟。这种国际化、个性化的视角为海外受众提供了真实且直观的中华文化体验。
海外热度持续上升 双向激发文化认同
在《中华文化圈粉记》中,“老外”们的探索和尝试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迸发出新的活力和风采,也激发了更多外国友人的兴趣,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在海外平台上,《中华文化圈粉记》的粉丝数和互动率不断提高。同时,新民晚报海外版向海外持续输出相关报道,新民晚报外宣品牌VOB在海外平台同步发布系列视频,不少网民留言赞叹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认为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看到日本女孩泷濑百绘画了百余幅上海小店的水墨画,网民评论道:“这个女孩向我展示了另一种文化交流方式:绘画也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帮助我们更加欣赏彼此的艺术和生活。”阿尔巴尼亚女孩陆海燕在上海的博物馆做导览员,网民对此留言称:“这段视频太鼓舞人心了!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作为一名英国人,我觉得上海营造出如此丰富的文化交流环境令人难以置信。看到这位年轻女子拥抱中国和阿尔巴尼亚文化,真是令人感动。”还有不少网民跃跃欲试,留言询问学习途径:“看着这位来自荷兰的年轻人深入中国书法艺术,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对于初学者来说,汉字的笔画也是如此复杂而华丽。书法真正体现了文化的美和深度。让我想拿起毛笔自己试试!”
视频中“老外”们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也深深感染了国内网民,大家纷纷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豪。钢琴与古筝的“碰撞”让网民感慨:“中西融汇,珠联璧合,琴瑟和鸣,余音绕梁。”听着塞尔维亚小伙背诵《孟子》,网民留言:“中国的孔孟之道也将深深地影响世界。”
产品思维主导制作 AI成为点睛之笔
自2021年首次推出百集现象级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之后,“老外讲故事”已成为知名外宣品牌。《中华文化圈粉记》是新民晚报在打造“头部民生平台”过程中,不断放大“老外讲故事”国际传播品牌溢出效应,展示上海城市形象的又一次积极探索。
首先,《中华文化圈粉记》采用了全新的音视觉包装,包括海报、封面、音效、标题等,创作团队力求推陈出新,使得第五季产品在前四季基础上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坚持“一平台一定制”,从第一季起就主动适配市场化平台,用产品思维主导视频制作和发布。《中华文化圈粉记》传播渠道覆盖微信、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国内主流社交媒体,地铁、公交车载屏幕播放视频,商业平台在首页首屏醒目位置呈现。针对不同平台,创作团队同步对视频进行二次创作,发布更适合手机端的20秒到50秒的竖屏微视频,凝聚每集精华,用更短更凝练的拆条内容拥抱用户。产品在头部平台的流量和点赞量持续增加,在小红书平台带动相关话题新发笔记1.1万多篇,相关稿件在腾讯单一平台点击量900多万。
此外,视频中还多次使用Al技术,增强作品“网感”。比如,第二十集收官之作讲述美国律师杜维明钟爱收藏中国民间工艺品、创办六悦博物馆的故事。视频中,六悦博物馆木雕工艺品中的人物造型经过AI技术处理动了起来,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打造五星多维矩阵 助力实现精品传播
2024年以来,新民晚报紧紧围绕“打造头部民生平台”工作方案,用好用活行之有效的“老外讲故事”工作机制,分别与商委、文旅、高校合作,摄制《上海之夏•国际体验官来了》(2024年7月已推出)、《老外逛上海》(2024年7月已推出)、《法治化营商环境(第二季)》(2024年12月底推出)三大产品。
2024年8月9日至18日,为进一步加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对外宣介,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市委网信办、市委外宣办联合新民晚报社策划推出《老外说“法宝”》(China’s Key to Success)10集融媒产品,在全网收获超3000万阅读量和2亿曝光量。《老外说“法宝”》的10位受访外国友人中有金融专家、外企高管、律师、学者……人员构成丰富。他们分别从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城市治理、提振外资投资信心等角度,阐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聊”出了一个立体的中国。
这四个系列与《中华文化圈粉记》一起,形成了第五季“老外讲故事”融媒产品的五星多维矩阵,从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上海、文商旅体展立体联动等角度,着力展现有国际视野的上海形象,成为城市对外传播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老外讲故事”品牌还持续向长三角地区拓展。2024年4月以来,先后举办“相约大黄山”“中国古镇看嘉兴”“相约松阳茶”“相约徽州”等主题活动,以“外眼”观察城市群发展,用“外嘴”讲述一体化故事。
以《中华文化圈粉记》为核心的第五季“老外讲故事”融媒产品的实践表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深入生活,找到具有独特价值的报道对象,以巧妙的视角、丰富的表达、真实的叙述、深入的思考,实现好内容支撑好形式、好形式反哺好内容,完成高质量精品化的国际传播。
未来,新民晚报“老外讲故事”系列产品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多角度、常态化融入重大主题报道和国际传播需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品牌。新民晚报还计划推出“上海滩上洋掌柜”项目2.0版,进一步做强VOB海外社交账号影响力,持续开展“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走进长三角活动,打造更为成熟的“老外国际体验官”模式。新民晚报将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用实际行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内容生产和传播能级的突破。
(作者缪克构系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民晚报社原总编辑;徐轶汝系新民晚报社总编办公室副主任)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1月(下)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