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李敏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并作出战略部署,为我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木匠、铁匠、瓦匠,匠匠有心。我国工匠传统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传统工匠精神形成于手工业时期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工匠们的劳动实践中,同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人的劳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甚至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传统行业逐渐消失,传统手工业者向集知识和技能为一身的新型工匠转变,工匠精神开始由现代技术工人传承和发扬。一代又一代工匠在锤炼自身技艺的同时,也极力树立自己的精神信仰,选出行业的代表奉为神明,如鲁班、蔡伦、蒙恬、李春、鬼谷子等。工匠们敬业乐业、精益求精、尚巧达善、追求完美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工匠精神是一种传统,一种理念,更应该是一种价值取向。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体。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文化,才能够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事业的执着、对使命的坚守。对于个人而言,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踏实肯干、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就是建立标准,持之以恒、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良好风尚。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要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参与创新的主体力量。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精神力量和职业品格,其践行的主体是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各类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弘扬有利于保证生产制造的精度、经济活动的效度、社会革新的活跃度,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近年来,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都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
新时代工匠精神应包含求精、爱国、敬业、求真、创新等特质。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狭义上指向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于一身的产业工人队伍,广义上又作为一种职业态度适用于各行各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包含“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尽忠职守、报效祖国”“足履实地、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基本要义,赋予了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即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体呈现,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工匠精神能够提升劳动者的心性和人生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要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工匠精神包含了技与艺的统一,工匠不仅在自身专业领域中掌握着高水平技术,也能够对事物审美特性的感受、认知产生独特思考,弘扬工匠精神能够引导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运用自身娴熟的技艺去创造实用而具有美感的作品。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四大名著老版电视剧之所以成为经典,离不开创作者们怀着对艺术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坚守原著本体的基础上,历经千辛万苦、精心打磨,才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高品质作品。
质量之魂,在于匠心。工匠精神是将精益求精的理念、报效祖国的情怀、追求真理的执着、勇于创新的胆量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融合起来的优秀精神文化,也是追求“真善美”的心性体验。一流的人才,从一流的心性而来。只有不畏艰难、历经磨砺、心性平和的人,才能获得事业上的精进。没有恒心、诚心、真心与感恩之心,人是无法获得成长的。“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内心笃定而精于细节的执着,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完善自我品格,在生产实践中探求人生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