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论宣讲新机制 奏响理论宣讲最强音
谭周易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理论宣讲是传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近两年来,娄底持续锻造“理润湘中·声入万家”宣讲品牌,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人家”。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理论宣讲工作新机制,深入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湘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奏响理论宣讲最强音,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切实建立理论宣讲组织新机制 构建理论宣讲新格局
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做好理论宣讲管理、引导、组织工作,积极构建理论宣讲工作的新机制。一是突出常态长效,建立宣讲管理新机制。完善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进一步优化宣讲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备的包括主题策划、组织协调、人员选配、活动宣讲等各个环节的全工作流程和活动管理机制,推出理论宣讲名师制、结对制、赛马制“三项机制”,编写宣讲提纲和组织集中备课,加强理论宣讲内容建设和管理,开展娄底宣讲网络精品课工程,从制度上确保理论宣讲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二是突出领导示范带头,建立宣讲引导新机制。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宣讲的“头雁效应”,建立各级领导带头示范宣讲机制,组织既熟悉国家大政方针、又参与建设现代化新娄底生动实践的领导干部,通过参与集中宣讲、走进田间地头讲党课等形式,以上率下,以讲促学,真正实现以“关键少数”宣讲带动绝大多数宣讲。三是突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立宣讲活动协同新机制。坚持“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维交叉、全面立体”的原则、建立宣讲组织协同新机制,构建起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市、县、乡、村”全域全程宣讲引导体系和覆盖各层级各行业的大宣讲网络,全面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站、进两新组织”七进宣讲活动,形成理论宣讲“全域”现象和“全域”效应。同时,娄底加大县市区基层宣讲工作的指导力度,着力培育具有全市影响的“五朵金花”理论宣讲子品牌,其中,娄星区开展“楼宇会”宣讲,涟源市开展“屋场会”宣讲,冷水江市开展“广场会”宣讲、双峰县开展“和森红故事会”宣讲、新化县开展“山歌会”宣讲,以方言土语、地方文艺、“大喇叭”等形式,大力宣讲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优秀人物。如冷水江市创作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四方》快板宣讲节目,不仅在“广场会”多次宣讲,而且在2024年全省“好声音讲坛”微宣讲比赛中获二等奖。
切实建立宣讲阵地建设新机制 拓展理论宣讲新阵地
理论宣讲必须强化阵地意识,人民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是理论宣讲工作的战场和阵地。要推进宣讲与科技融合,建立宣讲阵地建设新机制,搭建宣讲新平台,推动理论宣讲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建立传统宣讲阵地管理新机制。构建企业、学校、机关、社区、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传统固定的宣讲活动场所管理新机制,充分发挥新时代乡村理论宣讲小分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小分队等宣讲队伍的作用,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径,打造一批“板凳课堂”“屋场课堂”“广场课堂”等群众欢迎、百姓认可的宣讲阵地,以讲故事、拉家常等形式开展“短平快”式宣讲,使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建立“理论宣讲基地”管理新机制。在2023年,娄底在全市打造了100个理论宣讲基地,要进一步优化基地建设标准、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推动理论宣讲基地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通过统一“派单”、基层“接单”和单位“点单”的形式,常态化开展基层宣讲,做到月月有宣讲、季度有主题。三是积极探索理论宣讲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在充分运用微视频、微课堂、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开辟“理论宣讲小剧场”“我是新思想传播者”等新媒体理论宣讲阵地的同时,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推进理论宣讲与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型理论宣讲阵地,营造理论宣讲工作的良好氛围。
切实建立宣讲队伍建设新机制 打造新时代理论宣讲队伍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关键是要有一支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系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生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宣讲队伍。一是建立宣讲队伍服务新机制,筹备成立娄底市理论宣讲家协会。当前,娄底理论宣讲工作者没有统一的沟通交流平台,一直在呼吁成立娄底理论宣讲家协会。要顺应理论宣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着手筹备成立娄底理论宣讲家协会,为理论宣讲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奏响理论宣讲大合唱。二是建立激励新机制,树立“争先创优”的正确导向。进一步优化《娄底市“理论宣讲人才库”成员管理办法》等激励、考核制度,制定督促、考核、评比、奖励的具体办法,将理论宣讲工作作为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各种激励、交流活动,倒逼工作提质增效,鼓励争先创优。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优化培训机制,每年定期开展培训学习交流活动,可邀请党校教授、理论专家、宣讲名师、文艺名家等,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群众宣讲技巧等方面,对全市宣讲队伍进行系统培训,也可组织骨干宣讲员走出去,去理论宣讲工作先进地方和单位,加强考察学习,进一步帮助宣讲员学懂弄通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三是建立资金保障新机制,强化可持续的工作保障。将宣讲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支持,在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保障,同时,积极拓展财政资金来源方式,可探索宣讲活动项目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确保理论宣讲落实见效。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