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林明惠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为高校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着力聚焦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努力培养深受中华文化浸润、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党的领导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组织。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属性,强调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构建起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战略。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是各种政治力量、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桥头堡。高校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学习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高校重要议事日程和日常考核目标,健全完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注入强大思想和文化力量。高校应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
坚持系统观念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整体、发展的观点。坚持系统观念,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的关键方法。
建好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失守。高校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做到系统部署“高站位”、工作举措“落到位”、阵地监管“不失位”,助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是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出台实施严格的理论学习制度、宣传发布制度、阵地管理审批制度、舆情实时监控制度等,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出版、学生社团等管理,实现校园阵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使各类阵地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平台。二是优化日常管理机制。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高校课堂、讲座、论坛、广播、电视台、宣传栏、电子屏以及高校主办的刊物等管理,确保不出现法外之地、舆论飞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和机会。三是突出网络阵地管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的管理,鼓励师生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弘扬网络正能量,使“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高校各种社会思潮的交融交锋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隐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的风险。高校应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升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明确划分高校各级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研判、评估、协作机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处理历史和现实、政治和学术、研究和宣传等关系,严格区分红色地带、黑色地带、灰色地带“三个地带”,防止“低级红”“高级黑”。保持政治清醒和警觉,及时发现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避免负面舆情扩散发酵,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增强忧患意识,定期分析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畅通师生交流渠道,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满足师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法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高校的活动,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活动。
发扬斗争精神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斗争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品质。发扬斗争精神,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要法宝。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话语权是意识形态交锋和斗争的核心。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在话语主体、话语格局、话语要义、话语功能等方面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高校应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宣讲,以青言青语、网言网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问题,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高校理应成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一方面,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精神、校园环境、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厚植爱国情怀。鼓励广大师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和阐发,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民族与世界相统一。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高校应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引导广大师生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和传播者,运用中国化的话语表达、国际化的叙事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之一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高校应整合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深化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培育国际一流学者团队和高校智库,建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运用B站讲活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创新研究”(22VSZ07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