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周韵涵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点,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升级学校的育人环境,打造智能化的学习空间,提供更加人性化、开放的教育服务。通过大数据,可以精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以学生个性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能够将抽象的课程理论以3D图像、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借助辅助教学工具,让知识的传授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平台还能根据学习者兴趣偏好、学习进度和成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动态增补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为不同学校、城乡及区域的学生提供优质课件和案例,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培养高素质的数字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开展常态化的教师发展研究。将数字化教学技术与教育理念有效融合,构建区域教师数字化教学共同体,推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教师应掌握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熟练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素质教师还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形式,探索数字赋能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和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不断提升数字化素养,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教学活动和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教师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课堂反馈,整合学生学习数据,不仅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能掌握其价值倾向和思想动态,为把握学情、塑造学生品德提供有力依据。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数字化素养。这是应对新时代教育变革的必备能力,也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体现。
推进教育数字化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学习型社会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对学习型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持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成熟的学习框架,创新数字化教学方式,构建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教育数字化能够助力构建“国家——学校——个人”三级联动的终身学习发展路径,打破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开放包容的教学方式,能够推动教育实现“面向人人、服务人人、适合人人”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未来导向的终身学习观念。教育数字化还能够依托数字化平台,营造随时随地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