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厚植成长沃土 让每一朵花向阳绽放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更是在耕耘未来、播种希望。
2024年,四川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持续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巴蜀大地厚植未成年人茁壮成长的沃土,通过培根铸魂“强苗”、传统文化“润苗”、红色教育“立苗”、拓展阵地“育苗”、心理服务“护苗”,让每一朵花都能沐浴着阳光尽情绽放。
培根铸魂“强苗” 激发担当使命
2024年9月1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发布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名单,来自四川的饶梓煜与陈科光荣上榜,向全国广大青少年展示巴蜀学子的优秀风采。
春风化雨,育才成林。在四川,还有许多和饶梓煜、陈科一样善学奋进的好少年,他们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贡献力量。四川省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全力推动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广大青少年共同沐浴文明新风尚,让阳光照耀每一名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育人之本,在于培根铸魂。四川省将立德树人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之重,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同时,持续深化“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每年选树推介一批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少年儿童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爱党爱国、奋发向上、勇于拼搏、乐于奉献、全面发展的生动故事,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见贤思齐、争做先进。目前,全省已推评四川省“新时代好少年”219人,其中8人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他们用行动践行新时代好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全省广大青少年中营造了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
传统文化“润苗” 坚定文化自信
走进红墙黛瓦、古树成荫的三苏祠,孩子们在“三苏”塑像、启贤堂、披风榭、来凤轩、苏宅古井等景点驻足参观后,步入全国首个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中国有三苏》主题展览馆深入了解苏洵、苏辙、苏轼的人生历程,这样的场景,在眉山市三苏祠内时常可见。
根植巴蜀文脉,弘扬传统文化。四川省各地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主题文化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依托各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倾力打造“四川非遗研学营”品牌,分类开发系列研学课程,向广大青少年深入解读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厚重底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展“我是草堂小小讲解员”专题培训、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办“童声讲三星 古蜀韵传承”主题活动等,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以文植德、以文化人、以文立心宗旨,四川健全完善组织、政策、制度三大体系,不断坚实内容、阵地、人才三大支撑,突出建好家庭、校园、社会三大场景,深入开展研习、传学、服务三大实践,倾力打造文艺、文创、传播三大精品,持续挖掘巴蜀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教育资源,使广大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成都市以“蜀戏新韵”为文化IP,围绕“传承、推广、培育”推进校园戏曲文化构建,广邀戏曲大家名家、青年传承人担任主讲教师,打造随开随学的精品戏曲课堂。近日,“蜀戏新韵”成都市2024年度戏曲进校园戏曲慕课正式上线,课程体系涵盖川剧、京剧、皮影木偶剧、曲艺剧目四大章节架构,通过视频展演展示的方式,为广大中小学生展现成都非遗戏曲的精彩和深厚文化内涵。
南充市探索走出“艺教深融”新路径,推动14个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试点学校与6个文艺院团、文艺家协会精准配对,开设木偶、剪纸、竹编、清音等各类非遗特色班18个,已累计覆盖学生五千余人次。鼓励支持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3个主城区学校因需制宜,与区级文化馆、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联合开设各类非遗特色班,培养学生非遗爱好,传承南充地方特色非遗技艺。
红色教育“立苗” 培育时代新人
每天中午12时30分,甘孜州泸定县泸定桥小学“红娃”广播站都会准时开播,《红色的河流:董存瑞中队》《螺丝钉:学习雷锋好榜样》《小红军:地球上的红飘带》……每天一个红色故事,小小“红娃”们稚嫩的声音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深植同学们的心中。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四川省各地立足红色资源禀赋,用好革命文化,让教育“活”起来,把革命文化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
广安市深挖红色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传承红色基因·争做青年先锋”红色典型进校园,依托邓小平故里、华蓥山等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情景式、体验式“习语润心”现场教学点50处,建立青少年成长中心4个,常态化推动剪纸、曲艺、川剧等民俗非遗项目进校园,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广大未成年人争做红色基因传承者、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者。
巴中市推动红色思政教育走深走实,积极提升红色思政教育向心力、担当力、凝聚力和原动力,不仅将革命文化融入课堂,还将课堂搬到烈士陵园,带领学生寻访战斗遗址等红色革命遗迹,邀请老红军和陵园守墓人为学生上“红”课,讲述曾经的战斗场景和英雄故事。充分运用2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红色博物馆、纪念馆,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晏阳初博物馆等4个省级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拓展阵地“育苗” 促进全面发展
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庭是首课堂,学校是主课堂,社会是大课堂。四川各地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依托全省2400余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央项目、3000余所各级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结合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引导广大青少年亲身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内江市不断夯实家校共育阵地,目前已建成家长学校532个,创建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试点校26个,举办内江市2024年“甜味家·家国兴”家庭风采大赛,丰富“甜蜜内江·家课堂”家庭教育品牌,线上发布微课程20期;常态推进文明校园建设,调研评估农村寄宿学校91所,“一宫一品牌”建好用好13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推进“一校一特色、一宫一品牌”建设,一座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扎根北川,成为让青少年受益、广大群众满意的惠民项目。今年11月,在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唯一县级代表介绍建设经验,受到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雅安市天全县依托校外阵地大力拓展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发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106个基层所、站的阵地作用,联动文化站(室)、童伴之家等服务阵地,大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持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心理服务“护苗” 关爱健康成长
在6月中宣部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上,泸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以《看见并呵护“每一条小鱼”——“刘老师的心灵魔法课”提升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泸州案例》为题,向全国分享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做法。全国共4个市州在此次会议上作案例交流。
泸州作为四川代表分享经验做法,不仅因地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成效显著,更得益于四川省全域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强化“治未病”理念,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四川省加强未成年人生命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帮助未成年人消除“成长卡顿”“心灵感冒”,引导青少年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成立四川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与辅导中心,积极推动各市(州)成立心理辅导(成长)中心,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文明城市、文明校园测评体系,涵盖省、市、县三级的工作体系基本建成,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基本实现全覆盖。
阆中市构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合行动方案、工作督查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指导,并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建立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自贡市富顺县通过主题讲座、情景小品剧等多种形式完善“心理 学科”“心理 活动”等“心理 ”融合模式,建立“预防一预警一干预一转介”四级工作机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组建“富顺县心理护航志愿团队”,用好用活“富顺县中小学生心灵之家”,开通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开设“空中讲堂”“365家校共育平台”,帮助广大未成年人随时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把家乡建设好,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你们这一代人接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们的回信中对广大青少年的殷殷嘱托,在巴蜀大地上激起了强而有力的回响。行走在四川,校园内外,书声琅琅;跑道赛场,活力飞扬……在这片沃土上,一张张洋溢着青春风采的笑脸如花儿绽放,孩子们眼中有希望、心中有阳光,以“少年强则国强”的担当意识,乐观自信地健康成长。(供稿:四川省文明办 四川文明网记者 朱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