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经典常读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经典常读 >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品读周恩来的手迹与心迹

发表时间:2025-02-10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深情地说:“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毕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走进中央档案馆,翻开周恩来的一页页手稿,手迹见心迹,初见起敬,再见亦肃然。

百余年前的临别预言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十一个苍劲有力的正楷毛笔字题写在一封红色信笺上,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这是十九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前夕给同学郭思宁的临别预言。四十年后,郭思宁将这页珍贵的手迹捐赠给中央档案馆,并备注:“一九一七年八月三十日,总理由天津赴长春过沈见访于国立沈阳高师学校,临别以预言赠。”讲预言,而不是赠言,一字之差,可谓意味深长。在百余年前那个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周恩来就立下“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己任。周恩来的初心铭刻在百余年前的一件件档案资料中:创办的为深陷黑暗的中国带来希望之光的《觉悟》杂志,编写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的《检厅日录》,旅欧期间“效法俄式之革命”的书信。周恩来说过:“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百余年后的今天,山川秀美、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

战火纷飞中的生日箴言

这是一张略显泛黄的三十二开活页纸,周恩来用黑色钢笔在上面写下一百九十二个字,落款是1943年3月18日于红岩。这一天是周恩来农历四十五岁生日,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同事为他准备了茶点庆祝,但他婉言谢绝,只是简单吃了碗面条,就回到办公室提笔写下这篇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在抗日战争的纷飞战火中,当时负责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从七个方面对自己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这份提纲式的“要则”字数虽少,却是一篇涵盖学习方法、工作方法、自律自省、党性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大文章”。透过这份生日箴言,我们能感受到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

长达三十九页的手写报告

1963年5月29日、6月13日,周恩来分两次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作《一次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报告。这份近万字的报告是周恩来亲笔撰写的,密密麻麻的毛笔字迹填满了整整三十九页纸。报告系统全面地讲了党员干部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的问题。在谈到过亲属关时,周恩来写道:“过亲属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他还提出过亲属关的办法,那就是“相信社会的力量”,“由社会去锻炼他,改造他”,要对干部子弟“要求高、责备严”,才能督促他们进步。在报告的最后,周恩来特别提出:“这‘五关’不是一次就能过了的,而是长期的。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对待,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步地过好‘五关’。”关于过“五关”问题,周恩来还多次对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亲属讲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一步一步地过好“五关”,是周恩来对广大党员的谆谆教导,也是每一位共产党人必须思考并做到的事情。

在中央档案馆的馆藏中,还有许多周恩来的笔记本,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或字迹工整、贝联珠贯,或奋笔疾书、飞文染翰,钢笔、毛笔、铅笔、圆珠笔均有使用。笔记本中的一组组数字、一次次会谈、一个个方案、一篇篇提纲,无不透露出一位大国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迹!

周恩来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他数十年如一日,即使在生命最后时期,还抱病操劳国事。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共做大小手术十三次,四十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只要身体尚能支持,他仍继续坚持工作。除了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同中央负责人谈话一百六十一次,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五十五次,接见外宾六十三批,在接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十七次,在医院召开会议二十次,出医院开会二十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七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手迹中的初心。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周恩来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作者:杨梓楠,单位: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

网站编辑:赵明月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