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县级报刊的时代特色及历史价值
中央苏区县级报刊是指中央苏区时期在县域范围内官方、民间及党派团体等所创办的各类报刊。据《江西省苏区志》的数据,1931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的报刊有一百六十余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县级报刊包括中共瑞金县委创办的《瑞金红旗》、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剑锋报》、寻乌县苏维埃政府主办的《红潮》、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机关报《红旗报》、中共永定县委机关报《赤花》、中共杭武县委机关报《列宁青年》以及杭代县军政委员会机关报《红球报》等。这些报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研究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革命性与群众性相结合。作为革命的宣传工具,这些报刊始终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广大群众为核心任务。县级报刊的内容紧密围绕苏区的革命斗争实际,强调工农阶级的团结和斗争精神,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群众生活的事例,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基层的广泛传播。例如,《列宁青年》旨在指导杭武地区青年运动的发展,其刊发的文章对于当地青年具有极强的指导性。1930年,《赤色青年》在发刊词中明确指出,该刊的使命就是“扩大斗争的呼声,在闽西四处狂号”,宣传革命斗争形势、党的任务和主张,纠正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倾向,普及革命常识。这些县级报刊不仅是党内指导工作的工具,更是凝聚群众、激发革命斗志的重要手段。这种革命性与群众性的高度结合,使得县级报刊在苏区时期的宣传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指导性与动员性相联结。苏区时期的县级报刊不仅承担宣传中央及省委政策的职责,还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政策执行的监督和指导功能。例如,《红旗报》配合宣传闽东特委的中心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报道红军、游击队、赤卫队的斗争情况,并翻印《中国共产党共赴国难抗日宣言》《中国共产党的反帝统一战线五大纲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等文件供干部、群众学习。1934年11月,该报刊登的《加紧发动我们的斗争》和《纪念十月革命开展反机会主义的斗争》等文章,号召工农群众警觉起来,积极参与前方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报刊通过及时发布政策信息,深入解读政策背景和执行要求,帮助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理解并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这些报刊还经常刊登各地执行政策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促进地区间的经验交流,推动苏区整体工作的协调发展。
通俗性与教育性相融合。中央苏区县级报刊不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也是推进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提高苏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这些县报县刊积极宣传识字运动、扫盲教育和革命文化活动,采用漫画、故事、诗歌等形式传播革命思想,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例如,《红球报》运用家喻户晓的闽西山歌的形式开展反“清剿”斗争的宣传和鼓动,语言通俗易懂,群众更乐于接受。《瑞金红旗》报头则装饰五角星和红旗图案,刊登《国民党变出好多把戏》《各地大学生大打国民党》等文章,让群众了解社会形势。这种教育功能不仅帮助苏区群众提升了文化素养,也增强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巩固了苏区的革命基础。
地方性与中央精神相统一。尽管县级报刊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但其宣传内容始终与中央精神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县报县刊既能准确传达中央指示和决策,又能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宣传和动员。通过将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这些报刊有效推动了中央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同时为中央提供了基层工作的信息反馈,形成了上下互动、密切配合的宣传格局。1931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强调报纸应广泛传播到群众中,并鼓励地方编辑和发布小报与壁报,确保中央精神深入基层。中央苏区的县级报刊深入一线,通过实地调查,反映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情况,如《突击》报发表的《对康都南丰两县工作的检查》《巡视长桥工作经过》等文章,及时反映了基层问题和群众需求,推动了政策的有效实施。
中央苏区县级报刊的保存与整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一,县级报刊作为革命时期的重要史料,保存了大量县级基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宝贵信息,为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第二,县级报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的有力工具,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思想启蒙和政治动员作用。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提升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第三,县级报刊是推动群众觉醒和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极大地促进了群众的组织化和革命化,推动了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增强了群众对革命事业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第四,县级报刊展现了党的宣传策略与基层工作方法,推动党的政策和思想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它反映了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宣传策略,密切联系了群众,推动了组织建设。县级报刊不仅记录了革命实践,也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为理解党在革命早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些经验不仅对当时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做好新时代宣传工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重要借鉴。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苏区县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22DJ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县报搜集、整理与研究”(21&ZD228)阶段性成果】
(作者:金璐洁 郭宗萱,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